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传统非遗成为“手艺人”创业富矿

2015-09-15 10:08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喻倩媛   责任编辑: 马兰

2015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正在我市如火如荼地开展中,非遗节已成为成都市民争相参加的文化盛会。据统计,上周末,全市有20余万人参加非遗节各项活动,其中主会场国际非遗博览园的入园人数超过10万。

与往届非遗节相比,本届非遗节除了有非遗传承人的身影,还有不少年轻非遗创业者参加。昨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成都,非遗资源已成为“手艺人”的创业富矿。这些“手艺人”不再固守前辈们的老路,而是凭借广阔的视野和前沿的资讯,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非遗创业之路,使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

成都合伙人 带领手艺人创业

记者在国际非遗博览园发现,一个名为“以手维生”的展场,吸引了众多观众。长长的蓝色蜡染布从展场顶部直垂而下,展场内摆满了蜡染的床上用品、服装等。“这个展场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成都人优雅的格调,都在这里体现出来了。”据了解,这个展场的非遗项目都来自一个机构——民艺馆。记者辗转找到了“以手维生”展场的负责人彭宇,与记者聊起非遗创业,戴着眼镜的彭宇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

曾从事电子商务的彭宇,一直对传统技艺颇具感情。2014年,他集结了盖亚自造、青红染、陶砂坊、山货集、贰庐草堂篆刻社五个工坊,成立民艺馆,一起到安仁创业。彭宇还邀请曾在广告策划界摸爬滚打多年的王贰庐,作为自己的非遗项目合伙人,努力将民艺馆打造成为一个传统民艺手工作坊的品牌孵化器。可以说,民艺馆在创立之初,就配备了品牌策划和营销团队。 作为一名“创业导师”,王贰庐带领团队,为5个工坊制作商业计划书。经过半年多的发展,青红染和盖亚自造的每月盈利均超过万元,山货集的“老杨有酒”系列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年轻人的创业热情,再加上策划人的品牌孵化,使民艺馆走上了一条成功的创业之路。彭宇向记者透露,接下来,民艺馆还将进一步开发线上线下的非遗产业。

“公司+合作社+农户” 聚源竹雕走出产业新路

“哇,这个鸟笼雕刻得好精细,想不到鸟笼上也能雕出这么美的图案!”在位于国际非遗博览园五洲情组团一楼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展,高尚远的聚源竹雕展台人气极旺。观众一边欣赏,一边对其制作的鸟笼、文房四宝等竹雕作品赞不绝口。高尚远是聚源竹雕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自学绘画、雕刻30余年,因技巧独特,被专家称为“鬼斧神工”,被行家誉为“西南第一雕”。这些竹雕作品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但却供不应求,一个全雕花鸟笼甚至可以卖到十余万。如今,高尚远创立了一家名为尚远工艺的企业,专门从事工艺品开发、设计、制作和销售。

谈及如何将竹雕事业产业化,高尚远告诉记者,目前四川从事竹雕的手艺人有500人左右,竹雕艺术的传承情况比较乐观。但和其他手工艺类非遗项目一样,聚源竹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如原始手工制作的周期较长、制作成本较高、经济附加值低等。更重要的是,缺乏专业的构图人才是困扰聚源竹雕的一大难题。“整个聚源镇,只有我和我儿子能够设计图样。”高尚远说,由于竹子的材质特殊,要求竹雕设计师既要有美术功底,又要懂得竹雕技艺。

目前,聚源竹雕的主要客户多来自海外,随着现代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聚源竹雕不能只针对高端收藏者,还必须开拓更广泛的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高尚远认为,发展竹雕产业,是对传统手工艺市场和手工艺技术的一次全面革新。“产业化是今后聚源竹雕发展的方向。在保留手工竹雕技艺的同时,需要进一步简化制作流程,缩短制作周期,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为此,在传承川西传统竹雕独特工艺的同时,高尚远还经常到全国各地,学习各地雕刻技法,吸收各派雕刻技巧,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聚源竹雕”。

依托自己的尚远工艺,高尚远组织村民成立工艺竹雕产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合作社为纽带、联结尚远竹雕加工厂和农户。由龙头公司紧密联系市场组织销售,合作社统一设计竹雕图样、集中培养技术人员,再由合作社将订单分包给普通会员。会员雕刻完成后,合作社集中回收初级产品。对于需要再加工的产品,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组织骨干会员进行精品图案加工。公司负责订单销售,合作社和农户则通过劳动与技术参与合作,这样的经营模式既提高了聚源竹雕的技术含量,又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还使当地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更重要的是,聚源竹雕在生产性保护的良性循环道路上越走越远。

自学皮雕 IT男开设非遗工作室

在国际非遗博览园的非遗街区,记者看到,李燃的皮雕展位前人来人往,他制作的手工皮雕钱包,吸引了众多爱美女性。李燃告诉记者,之前他的老本行是计算机网络,“那时还没有接触皮雕,开始做皮雕是因为相机。”李燃说:“好相机都带原厂皮套,而我的相机没有原厂皮套,于是就自己做了一个皮雕的。”从那时起,李燃正式迈进了皮雕世界。李燃制作的皮雕,在西方图案中加入中国传统纹饰,使皮包既时尚又具有传统文化的厚度。

一年前,为了自己的皮雕爱好,李燃毅然放弃了白领的工作,开设皮雕工作室,成为了一位非遗创业者。“我的工作室除了制作皮雕包外,还对外教学生,我希望将我的皮雕技艺传授给更多人。”李燃还向记者透露,皮雕授课市场其实也大有可为,喜爱皮雕、喜爱手作的年轻人大有人在。目前,李燃就有10多个学生在跟他学习。“我一个人做很慢,期待能遇到在手艺上可以互相切磋的帮手。”李燃说,他希望将自己的皮雕工作室越做越大,让其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知名品牌。

本报记者 王嘉 摄影 于谭阳

原标题:传统非遗成为“手艺人”创业富矿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