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成都:一座城市的“生态”定义 (2)

2015-09-24 09:51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给“生态”更多“话语权”

成都完善生态市建设顶层设计

而在成都的“生态路径”中,纲举目张,完善生态市建设顶层设计,无疑为成都生态市的创建,奠定了政策“基石”。

把生态理念融入城市的发展,是成都的一张“王牌”,此前,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家生态市建设工作,成都就开始了生态规划的编制。先后编制并颁布实施了《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引领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如果说将生态理念植入规划,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石”,那么强大的组织保障,更是成为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成都,正是如此。在生态市创建之初,成都便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级3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单位的成都市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创建工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一岗双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有力推动全市生态市建设进程。

完善法治保障,给“生态”更多“话语权”。一直以来,我市坚持以立法保护生态,积极构建地方生态保护法规体系。相继出台、修订了《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构建起地方生态保护法规体系,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化、立体化发展。

给“生态”更多“勇气”

城市核心区四分之一的面积都是绿地

大城市意味着“生存”与“生活”不能兼顾——大量的就业机会、造富机会,与众多的人口、拥挤的交通、污染的环境交织在一起,让人“不能兼顾”“又爱又恨”,挣扎在“留下”和“逃离”的纠结中。

但在成都,这个问题并不明显。之所以这一矛盾不那么凸显,是因为成都找到了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成都优化产业布局,坚持高端、高效的产业发展方向,构建起“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11大产业集群,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以上。同时,成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将节能环保产业纳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之中,建成了金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高新、成华节能环保产业服务业基地和锦江区现代节能环保产业园区。

可持续发展的成都路径,还不仅仅于此,在成都的中心网状辐射式结构中,有两个圆环非常醒目:绕城高速和第二绕城高速。在成都的规划中,这两个“绕”,是非常重要的“环城生态保护区”;他们采用“环形+楔形绿地”的方式,把绿地“楔进”城市。

事实上,成都意识到,必须有意识地控制城市无序建设,留下生态绿地,市发展到哪里,绿色就蔓延到哪里,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

给 “生态”更多“勇气”,成都在城市中心城区5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187.15平方公里的绿地,这可不是在郊外,而是在高度城市化的核心区,尽然留出了四分之一多的生态绿地和开敞空间,这对于一个GDP总量突破万亿元、常住人口超过1400万的大城市来说,殊为不易。

给“生态”更多“改善”

标本兼治提高环境质量

给“生态”的定义,往往最直观的,便是环境质量的改善,而改变的第一步,是大力治污,无论是水体、土壤还是空气,治污的关键,都在源头治理。

成都,正是在自己的“短板”上不断加码,致力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以水体为例,虽然处于都江堰下游,但由于人口集中、产业发展快,成都也是全国400个缺水城市之一。“十二五”以来,经济的两位数增长,带来了污水排放的增加和用水量的增加,但在良好的监管体系下,成都的水环境质量却保持了稳定,全市所有饮用水水源都保证了100%达标。

成都的做法是在河流上分段设置断面,各断面建立责任制,每月考核。在这样的约束机制之下,更重要的源头治理,则是控制排污。同时,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业,比如印染、造纸、铅蓄电池等。到现在,37家印染、造纸企业被搬迁和关闭,铅蓄电池行业则是整体淘汰。不仅如此,成都启动了中小河流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现已完成213条河渠治理,流域水质持续改善。

而让许多中国大城市都头疼的大气污染,成都则成立专项资金,每年拿出5亿元,在查清楚污染源来自燃煤、扬尘、机动车、工业污染之后,开始对其进行专项治理。对于企业进入成都,“环保一票否决”也前所未有地严格。据了解,成都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分别为100%,全市否决高耗能、高污染项目210个,投资总额达189亿元,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去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23天,比2013年增加91天,达标天数比例上升24.9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降20.6%。

一线探访

成都高新区,白领最密集的区域。白天,这里的商业氛围、职业气息浓厚,人们步履匆匆地走在钢铁与玻璃的建筑物之间。

而当他们下班之后,很多人会选择驱车向南。20分钟之后,他们就可以到达成都绕城高速的边缘。在那里,有一片湿地,叫白鹭湾。

很难想象国内还有哪个城市像成都一样,在没有完全离开市区的地方,就有这样一片巨大的湿地——总面积超过13公顷的湿地公园。比白鹭湾更近的是锦城湖。这个由4个人工湖组成的公园,现在是成都夜跑人的“圣地”。

而在城市管理者看来,锦城湖、白鹭湾这样的湿地,不仅能给市民带来休闲和美的享受,同样具有良好的环境效应——湿地本身具有滞洪作用,同时还能通过蓄洪补充地下水,并降低大城市的“热岛效应”。

白鹭湾和锦城湖是孤例吗?不是。在成都的生态规划中,要打造包括锦城湖、白鹭湾在内的六湖八湿地;而在成都市内,大大小小的公园则更加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各个街区,无论你在哪个位置,在步行15分钟的直径范围内,一定有绿地公园。

“零距离”感受成都的“生态气息”

生态点位:锦江生态带

完善绿地系统 建成1931公里城市绿道

成都市在城市规划上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将天府新区建设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国际化现代新区,将其打造成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宜业宜商宜居城市、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早在天府新区规划建设之初就打下了浓浓的“生态”烙印,兴隆湖、滨江生态带以及鹿溪河湿地公园等都市生态绿地和水面,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

截至目前,锦江生态带整治一期工程河堤护岸、河道开挖、水闸已基本完工;二期工程为锦江桥梁建设,目前正在加紧开展方案设计工作。

来到锦江生态带的正兴湾,只见河道弯弯、江面宽阔,原本宽40米—80米不等的河道拓宽至160米以上,河堤建设也已初具规模,景观示范段正在打造中。下一步,沿江将形成22公里滨河路和15座跨江桥梁,以及总长11.6公里的滨江步道环线,营造出亲水宜人、层次丰富的滨水空间。

同时,成都市的城市绿地系统也在不断完善,让市民舒心养眼的绿地面积越来越大。数据显示,近年来,成都市中心城区新增了永陵公园等18个市政公园和10个郊区公园,建成1931公里城市绿道,三环路、外环线两侧分别建成50米和500米绿化生态带,基本形成85公里绕城高速两侧200米生态带。

从今年起,成都市还将在现状基础上,以亲近自然的手法和低成本的投入,用3年时间在环城生态区内打造“三山、木兰、锦江、江安、两河、犀安”6个集中成片的城市森林。同时,在城市的东、南、西、北面形成4个森林片区。

在市区之外的龙泉山、龙门山脉,成都市则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目前全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总面积达到3773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增至38.1%。

生态点位:“六湖八湿地”

重塑城市水系 水系面积由7%提升到21%

成都市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实施了重塑城市水系的“六湖八湿地”工程,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6个大型湖泊包括安靖湖、北湖、锦城湖、江安湖、金沙湖和青龙湖;8片集中湿地包括安靖湿地、北湖湿地、龙潭湿地、青龙湿地、三圣湿地、锦城湿地、江安湿地和金沙湿地。

目前,白鹭湾、锦城湖、锦江滨河公园一期已建成开放,在“六湖八湿地”全部建成后,成都市的湖泊河道水系面积比例将由7%提升到21%。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市有八大湿地的水源主要来自蓄积雨水和污水处理厂出来的再生水,若供应不足再从相邻河道中取水。为此,成都市启动再生水回用工程,并修建了6座污水处理厂将再生水用于生态湿地及景观河道。

成都市对湿地的投入,除了自然景观,还包括供市民娱乐的公共设施,如亲水平台、休闲步道。

为保护“六湖八湿地”的水源环境,“六湖八湿地”严格禁止发展工业,农业种植物、苗木、生态植物植被、树木和水体的占地面积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80%。今年1月—7月,环城生态区已完成投资22.2亿元,完成拆迁17.21万平方米。

为保护这条环城生态屏障,2013年,成都市出台了《成都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划定了环城生态区生态保护红线。这片由沿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构成的区域内,生态用地总面积达133.11平方公里。

《成都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规定,禁止将环城生态区生态用地用于农业生产、绿化和水体、应急避难、公共文化体育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之外的其他用途,禁止在生态用地内设置广告,一旦违规,责任人将被依法查处。

本报记者 李凌翌 摄影 马丁

 

原标题:成都:一座城市的“生态”定义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