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成都:一座城市的“生态”定义

2015-09-24 09:51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一直以来,成都,这座地处内陆的开放城市,一直不乏对于“绿色”和“生态”的头衔,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这一个个“国家级”的金字招牌背后,是成都致力于生态城市的不断追求。

地处内陆,四面环山,虽然造就了成都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本底优势,但在地理和气象条件上,却有着比沿海地区更多的“短板”。如何让“短板”成为“跳板”,成都一直都在探索着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

成都成功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头衔”后,对于生态的改善和追求,从未停止,此后,成都又在西部发起了对于“国家生态市”这一目标的冲击。“创建只是一个形式,而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持续改善成都的生态环境质量,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让成都能够绿色永续地发展。”成都市环保局局长陈琳说道。

近年来,成都市牢固树立“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四态合一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以建设国家生态市为抓手,积极探索生态、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之路,逐渐形成了经济科学发展、生态不断优化、民生同步改善的良性互动格局,这就是成都,这座城市的“生态”定义。

—— 生态大事记 ——

2007年 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家生态市建设工作。

2009年 我市出台了《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关于建设生态市的意见》,成立了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

2012年起 全面实施主要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

2012年起 每年安排不少于6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中心城区主要水源地成都市自来水六(七)厂饮用水水源保护。

2013年 启动了中小河流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现已完成213条河渠治理。

2014年 印发了《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4-2017)》,设立了每年5亿元的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

2014年 启动实施“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专项治理大气雾霾、河渠污染、市容市貌、农村环境等。

数说生态

2014年我市SO2、NO2、PM10、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分别下降38.7%、6.3%、18.0%、20.6%。

2015年上半年,我市SO2、NO2、PM10、PM2.5平均浓度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36.4%、17.5%、16.4%、23.7%。

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建成247座污水处理厂(站),污水处理能力达301.56万吨/日,实现了中心城区、郊区(市)县城、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在全市317个乡镇(街道)均设立了环保机构,成为第一个在全域实现环境保护管理标准化、系统化、全覆盖的副省级城市。

全市共有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等13个区(市)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区、市),实现80%以上的县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

先后淘汰钢铁、火电、水泥、化工、印染、砂洗、小石灰窑等企业664户。

共有193个乡镇(街道)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村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创建了51所“环境友好型学校”,61个“绿色社区”,建成16个生态环保教育基地。

中心城区新增了18个市政公园和10个郊区公园,建成健康绿道1931公里,二环路绿化工程建植草坪50余万平方米,三环路两侧建成50米绿化生态带。

建成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5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56万亩、粮经高端种业基地30万亩。

截至2014年底,节能环保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5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近282.45亿元/年,增速达到10.73%。

“十二五”以来,全市直接用于饮用水源保护资金达2.8亿元。

原标题:成都:一座城市的“生态”定义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