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记者专访屠呦呦 老伴儿李廷钊心疼伴左右

2015-10-08 07:26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肖凌霄   责任编辑: 马兰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找上门来的各种人也多了起来。有人前来说要给屠呦呦写一本书,宣传她具有的“青蒿素”精神 ——这一提法被她坚决拒绝了

她的故居前留影的人也多了起来,也传出要将故居开发价值1.5亿元,或保护起来列为文保单位等传言,还有家乡人专程前来送她丝巾

——她致电亲戚朋友,不要接受采访

昨日上午,成都商报记者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北京的家中,对她进行了独家专访。两天前,这里还平静得无人知晓,现在,却已是热闹非凡。今年85岁高龄的屠呦呦仍然兢兢业业地接受着来访者的祝贺和问候。她对《成都商报》记者说,做学问会遇到很多困难,重要的是要坚持下来,不放弃,去战胜这些困难。她说,荣誉越多,意味着责任越大,希望自己还能继续多做点工作。如果她的获奖能够作为新的激励方式,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多做点工作,“我就很满足了”。

在一旁的屠老丈夫李廷钊心疼地说了一句:“老太太太累了。”

三个细节

因为听力的原因,屠呦呦招呼记者说话时离她近点,身体也倾向记者的方向,专注地盯着说话人的眼睛。

她告诉记者,“当时疟疾的死亡率很高。我来当这个课题组的组长……”老伴李廷钊马上打断说:“这些他们(注:记者)都知道。”

老伴李廷钊耐心而热情地接待着客人们,但对于妻子的事情却只字不提,他说,“获奖和我没有关系,我不好讲”。

心累

祝贺来了 质疑来了

□前来祝贺的领导、同事、朋友,在屠老家单元门口的电梯口外排起了20多米的长队

□“屠呦呦是否淡泊名利?”“为什么评不上院士?”获奖后,到处充斥着各种声音

屠呦呦的家在北京市东四环附近一个普通的中档小区,即使同楼层的邻居,至今还不知道,这位年过8旬的老人,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生活异常低调,在小区里,她就是一位普通的老者,和邻居们也多是谈自己的儿女、外孙女,从未谈及过自己获得的荣誉。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一直拒绝接受采访,最后只在6日勉强同意了接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4家媒体的短暂采访。

小区保安说,6日前来祝贺的领导、同事、朋友,在屠老家单元门口的电梯口外排起了20多米的长队,小区的大门口和楼栋下,还专程安排了保安,对往来者进行询问,尽量减少外界对屠老生活的影响。

7日,《成都商报》记者来到屠老家,敲门后,她的丈夫李廷钊前来开门,虽然他们很忙,也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李老还是出于礼貌,很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屋内。他们的家整洁、明亮,见记者准备脱鞋进入,李廷钊连连说,“不用脱鞋、不用脱鞋”。然后,拉着记者进入客厅。

屠呦呦穿着一件红色的长袖衬衣、深色的裤子,坐在沙发上正与两位客人交谈,她的银框细边眼镜,在秋日北方和暖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因为听力的原因,她招呼记者说话时离她近点,身体也倾向记者的方向,专注地盯着说话人的眼睛。

家里陈设简单、朴实,多是老式家具,只有外孙女的一台钢琴,被擦得锃亮,是屋内最时髦的装点。米黄色的沙发边摆满了祝贺的人们送来的鲜花,更多的鲜花不得不摆放在阳台上。最吸引人的还是客厅一角的陈设柜,里面是屠呦呦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和奖杯。

屠呦呦说,她对这些荣誉都看得很淡,平时领奖也是和老伴悄悄前往,不愿大张旗鼓。近几年,她在全球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她大多没有亲自前往领奖。不久前,哈佛大学授予了屠呦呦一项荣誉,她说自己年龄大了,活动也不方便,便没有前往。“谁知道哈佛大学的奖还没领,这个奖(诺贝尔)又来了。”对于自己获奖,屠呦呦显得有点意外。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找上门来的各种人也多了起来。有人前来说要给屠呦呦写一本书,宣传她具有的“青蒿素”精神,但这一提法被她坚决拒绝了。她的家乡宁波,故居前留影的人也多了起来,也传出要将故居开发价值1.5亿元,或保护起来列为文保单位等传言,还有家乡人专程前来送她丝巾等。

“集体的研究成果归功于一人是否合适?”“屠呦呦是否淡泊名利?”“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国内却评不上院士?”屠呦呦获奖后,也充斥着各种声音,对于这些,屠呦呦选择了以沉默来回应。

“老太太太累了。”一旁的李廷钊心疼地说。

身累

以身试毒 不幸中毒

□为了试药,她得了中毒性肝炎,很多同事们也得了病

□做到青蒿这一步时,她几乎把可以用的药都筛完了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获得了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一种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屠呦呦不断重复着这句自己写在纸上的获奖感言。

交谈过程中,她一直在强调中国科学家的集体作用,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集体荣誉。她说,得到诺贝尔奖是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制成功,这里面有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她告诉记者,“我参加的时候比较晚了,1969年越南主动提出来让我们帮助他们,当时疟疾的死亡率很高。我来当这个课题组的组长……”这时,李廷钊打断说:“这些他们都知道。”

“北京的青蒿质量非常不好……我尝试用叶子,事实证明叶子里才有,梗里没有……做完动物实验后发现100%有效,再在我们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我们尝试用乙醚替代酒精,发现去除毒性很有效……我们又做化学结构,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克服原有的耐药性……”后来为了试药,她得了中毒性肝炎,很多同事们也得了病。对于那段艰苦的岁月,屠呦呦很是怀念。

成绩的背后,意味着超出常人的付出。

当时,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同事们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

做到青蒿这一步时,屠呦呦几乎把可以用的药都筛完了,200多种中药,380多次提取试验。这个被命名为91号的试验,是因为做了191次试验才发现了有效的部分。屠呦呦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做学问会遇到很多困难,重要的是要坚持下来,不放弃,去战胜这些困难。

说到自己的家庭,屠呦呦向记者提起,她和李廷钊是中学同窗,结婚已经52年,育有两女。李廷钊的工作也同样忙碌,他参与了国内多个重大科研项目。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4岁的大女儿不得不寄人篱下,小女儿则被送回宁波老家。大女儿当时接回来的时候都不愿叫爸妈,小女儿更是前两年才把户口从宁波迁回北京。

原标题:“老太太太累了”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