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记者专访屠呦呦 老伴儿李廷钊心疼伴左右(2)

2015-10-08 07:26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肖凌霄   责任编辑: 马兰

老伴:获奖和我没关系

前来祝贺的人群络绎不绝,老伴李廷钊耐心而热情地接待着客人们,同时还不忘很感兴趣地和记者谈起自己的领域——冶金工程专业,但对于妻子的事情却只字不提,李廷钊说,“获奖和我没有关系,我不好讲”。

获奖后的屠呦呦异常低调,当记者问起,她是否有一些顾虑时,屠呦呦表示,做科学要实事求是,做人也一样……“这些事他们都知道了,简单地说几句,时间都排满了,等会还有单位的领导要来。”采访过程中,为了安排其他前来拜访的客人,李廷钊多次打断了屠呦呦的话。“一早起来不知道接了多少电话”,李廷钊一边忙于接电话,一边笑着说。屠呦呦也表示,“我觉得也没必要多说了,确实没什么好讲的,科研成果是团队成绩,我个人的情况在这两本书里都讲得很清楚了。你们仔细看下这书,上面都写得有”。说着,她递给记者两本书——《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前者是她学术研究常用,厚厚的卷册已被翻得起了毛边,里面有一小段记录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发现青蒿素的历程;后者刚刚从柜子中取出,藏青色的皮质封面蒙了薄薄的尘。这两本书一直摆在她的茶几上,便于向来客推荐。屠呦呦说,她对青蒿素很有感情,《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就记录了她的这份感情。

对于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说,要辩证地看。“说实在,我也没有老是想着得不得奖的问题。荣誉的根本问题是荣誉多了,你的责任也大了。对不对?”她还表示,做人本来就要做点实事,要多做点工作。获奖后,她专程致电亲戚、同事、朋友,让他们保持低调,不要接受采访。不过,她也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如果她的获奖,能够作为新的激励方式,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多做点工作,“我就很满足了”。

看着这两位老人那么忙碌,记者也不好多打扰。最后,屠呦呦让记者转告年轻的科研工作者:“科研成果能否获得世界公认,不是靠期待和愿望,而是需要创新和发现”。

同/步/播/报

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基因”

由瑞典科学家、美国科学家、美土双重国籍科学家分享

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克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齐兹·桑贾尔,以表彰他们在基因修复机理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于当地时间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公布获奖者名单及其获奖成就。

该奖评选委员会当天发表的声明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在分子水平上描绘细胞如何修复基因并维护遗传信息,为科学界提供了关于活细胞功能的基本知识,其中的一些发现可被运用到抗癌新疗法研发方面。

上世纪70年代,科学界曾认为基因是非常稳定的分子,但林达尔推断若基因果真如此稳定,则基因的自然衰变速度就不足以支撑地球生命的发展。从这一观点出发,林达尔最终发现了能不断抵消基因衰变的“碱基切除修复”这一分子机理。

桑贾尔则通过研究绘制出核苷酸切除修复机制,并揭示细胞如何运用这一机制来修复紫外线对基因造成的损害。莫德里克的贡献是发现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细胞如何纠正基因复制时的偶发错误。

评委会指出,人类基因每天因紫外线辐射、受自由基和致癌物影响而受损,即使没有这些外部“攻击”,基因分子内部也不稳定,一个基因组每天都能发生数以千计的自然变化。此外,人体每天都在进行数百万次细胞分裂,当基因被复制时可能出现缺陷。尽管如此,人类的遗传物质却没有解体,这是因为一个能监控并修复基因的分子系统在发挥作用。

林达尔在现场电话连线时说,得知获得诺贝尔奖很惊喜,自己最初投身于这一研究是因为知道细胞中的基因破损不可避免,必须对其进行修复,因此基因修复领域的研究很重要。他表示,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望为广大癌症患者带来福音,为抗癌治疗带来更多希望。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将由这三位获奖者分享。(新华社)

原标题:“老太太太累了”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