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十天九夜
搜寻队历经艰辛闯进无人区
“铭记·致敬——探寻驼峰英雄轨迹”公益活动的领队和总指挥,是年近60岁的建川博物馆副馆长杨建朝,他全程见证和参与了飞机遗骸和坠机现场遗骨的发现过程。
“今年6月初,我们到了波密县易贡乡,联系到当地政府和1993年发现残骸的当地藏族猎人,包括当时陪同中美搜寻队上山的人,向他们详细了解坠机现场情况。7月6日,先遣队第一次上山探路。”杨建朝说,当时探路小分队共有7名成员,包括来自建川博物馆的他和次仁曲扎、两名上海快鹿投资集团的工作人员、两名工程保障人员和一名新华社随行记者,此外还有21位当地藏胞随行。杨建朝回忆,“我们刚从易贡乡出发没多久,就碰到一条冰川融化形成的大河无法通过,先遣队临时在河边架上铁索桥,然后所有人员在没有安全绳保护的情况下利用铁索滑到对岸。过河之后没有路,全是原始森林,大家就拿砍刀开路,遇到小河就把树砍断当桥,完全是硬朝里闯!”
后来先遣队还通过了一处塌方地段,最后攀上第二处塌方地点后发现下面是悬崖,贸然深入实在太危险,探路小分队于是决定派3名身手敏捷的当地人继续前行,其余人后撤。3天后,那3位勇敢的藏胞从坠机地点返回,带回来一块飞机残骸,还拍摄了坠机现场的影像。
杨建朝说:“探路任务完成后,我们马上派人去维修塌方路段和架设铁索桥。7月26日,大部队50多人开始朝坠机地点进发。从易贡乡到若果冰川120公里的路程,我们来回徒步了十天九夜。”
8月16日,这架飞机的部分残骸从西藏波密县运抵成都,收藏于建川博物馆并向公众展出。
3 热泪盈眶
挖出军靴 脚还“踩”在里面
次仁曲扎是建川博物馆的安防队长,他是甘孜州人,当过兵。这个身强体壮的藏族小伙子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之前想过搜寻的过程会很艰难和危险,结果现场体验到的比之前想象的更具体。当挂在铁索上滑过大河时,心里还是很怕。而且山里一直下雨,我们的衣服从进山开始一直到出来,就没干过。”
历经千辛万苦,搜寻队中午总算抵达了海拔4100米的坠机地点,“当时我们看到飞机残骸散落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现场还有一块疑似人骨。樊建川馆长很重视,他告诉我们,飞机残骸能带回多少算多少,最重要的是找到更多遗骨,因为人的价值比飞机更重要。”次仁曲扎说。
有个随队藏胞看到杨建朝小心翼翼地把那块骨头放进准备好的塑料袋中,他用手指了指远处,“以前我们打猎时,就在那座山坡上看到过骨头。”听罢这话,杨建朝立刻朝着左前方的山坡冲去。他滑下一个5米高的冰坡,然后再爬到坡上,发现七八十平米的地方零散分布着一些人骨。最令他难忘的是,一只美军皮靴斜插在冰川里,挖出来后才发现,靴子里的一只脚竟然还保存完好!
杨建朝在现场洒下了热泪。他向记者讲起了当时的感受,“当年驼峰航线的死亡率特别高。因为气候恶劣、飞机性能不好、导航设备陈旧,很多飞行员明知飞这一趟很难再飞回来,可还是义无反顾地飞越这条死亡航线,这些牺牲的美军战士太伟大了。”
受限于运输条件,最终搜索队只将50多件较有收藏价值的飞机残骸带回了成都。
4 妥善保存
盼美军遗骨早回故乡
据樊建川介绍,1993年和1994年,美国陆军“中央甄别实验室”两次派员到若果冰川C-87型运输机坠机现场,当时他们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来拿残骸,而是带回美军的遗骨。据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1944年1月31日,机长富尔顿·拉尼尔与其他四位机组人员从印度的Jorhat机场起飞,运送物资前往昆明。飞抵昆明卸货完毕后,他们在中午时分驾机往回飞,不幸在返回印度途中失踪。当天同一条航线的飞行记录显示:当时天气不好,有雨夹雪,还伴有雷电,可以看到机翼尖端放电的火花。
这份资料还记录了若果冰川坠机机组的详细情况。27岁的机长拉尼尔中尉在“驼峰航线”上往返飞了20多趟180小时,他失踪后,被追授上尉军衔。其他四位机组成员为:中尉弗兰克·拉莫斯,副驾驶;下士约瑟夫·佩特拉,报务员;一等兵尤金·毕比,空勤组长;一等兵巴塞洛缪·吉阿克隆,助理报务员。他们被宣布失踪,至战争结束,美国军方将他们视作阵亡。但拉尼尔的亲属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幻想着有一天亲人会“从丛林中走出来”。
据了解,当年美方两次派员到现场搜寻,找到了5名机组人员的部分遗骨。1998年1月23日,在美国华盛顿阿灵顿国家公墓举行了高规格的军葬仪式,5名机组人员的亲属参加了葬礼。
樊建川说:“这次我们带回来的遗骨已被妥善保管,而那只有人脚的军靴也被冷藏起来,希望尽快交还给美方。这次搜寻行动有特殊的意义,四川是二战时期美国空军在中国最活跃的一个省份,抗战时期300万四川人帮助美国空军修了二三十个机场。72年之后,一批四川人找到当年美国援华壮士的遗骨,这也算是我们的感恩之举吧。”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帆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陈羽啸摄
原标题:长眠冰川72年 无人区寻回驼峰航线美军遗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