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泡桐树小学活跃着一支志愿者队伍,无论哪位同学遇到困难,都有一群老师、家长和学生根据这些困难,量身打造帮扶方案,传递爱和温暖。
这支志愿者队伍和其他学校单一的学生志愿者团队不同,它包含了学生、老师、家长三方的力量。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孩子们也得到了成长,点亮了人生。在这里,志愿活动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家校共育的温暖场景,一次次自我成长的历练。
老师+同学+家长
三方志愿者团队共同帮扶山区小学
从2012年起,泡桐树小学就开始对远在德阳市中江县集凤镇的石垭子小学提供帮扶。让当地孩子们感受到温暖的不仅是泡小的老师志愿者,还有很多家长、学生志愿者。当时的石垭子小学面貌陈旧,全校仅一栋教学楼,在校学生206人,其中60%以上为留守儿童,在校教师17人,平均年龄55岁。
第一次去石垭子小学时,泡小老师蒲雨手里握着的相机成为了孩子们关注的对象:他们只在电视里看到过。第二次去石垭子,除了老师,还有一群家长志愿者。他们的目的是为每个孩子拍摄一张照片。果妈王丽还记得,那是10月,天气已经微凉了,但一位女孩坚持穿着单薄的布裙,老师让她穿厚点,她不愿意,她说,这是她第一次拍照,希望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一个月后,由200多个孩子组成的爱心照片墙立在了石垭子小学的操场上,每个孩子进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自己的照片。
冬天到了,石垭子小学的一些孩子还穿着凉鞋。泡小的学生志愿者们便制作了手工,在校内开展了一场义卖活动,同时还在校园网上拍卖,所得的29504.4元最终汇成“爱心基金”,成为了石垭子小学的200多套课桌椅和冬衣。一些泡小家庭还和石垭子小学的贫困学生建立起了一对一的经济资助关系,每月资助他们的生活。
石垭子小学校长冷胜火感慨地说,一般的学校结对往往是老师单一的教育教学类的支持。而通过学生、家长、老师三方志愿者团队的参与,石垭子小学获得的是全方位的援助。不仅整体办学实力提升了,还让孩子们更多的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通过志愿者们的努力,一批石垭子小学的孩子还来到了成都,参加了泡小的活动。几年时间,石垭子小学留得住孩子了,学生人数从最初的206人上涨到了319人。思维的变化是最深刻的,现在学生和老师开始睁眼看世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爱心+责任+奉献
公益之心让校内校外孩子共同成长
感受到变化的不仅是接受帮助的一方,还包括给予帮助的泡小志愿者们。
泡小学生工作部老师范煜说,在泡桐树小学,志愿服务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自发地乐趣。每一次的公益活动征集志愿者时,校内报名都十分火爆。去年,石垭子小学的一批孩子们来到成都,学校公开征集一批志愿者负责结对。“孩子们报名太踊跃了,无法选,只好举行一个比赛,学生们要轮番上台演讲一番,讲述怎么为石垭子的小伙伴提供更好的服务。”
六年级2班的学生张澜认为志愿者活动不仅帮助了别人,更丰富了自己。从2012年开始,她就报名参加了四川博物院小小解说员的志愿者选拔活动,并被选入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张澜目前共向100批游客提供了解说服务。从查询各种资料、参与培训,到后来独立带团,成为一个小小导游,对博物院的馆藏品了如指掌,张澜从志愿服务中体会到更多的是成长。
在王丽看来,“志愿者活动是用善良照亮人生”,而这种照亮不仅是受到帮扶的一方,更包括提供帮扶的一方。所有的志愿活动中,都需要志愿者们付出爱心、承担责任、具有奉献精神。每次参与,儿子刘羽健都收获良多。他在志愿者的路上学会了分享、服务、爱心和担当,这些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成都商报记者 汪玲
原标题:泡小志愿者队伍 “父子兵”齐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