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大城市带大农村 让城乡居民感受到深刻变化

2015-10-24 10:29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作为拥有1400万人口的大都市,成都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色;地处都江堰灌区,成都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农业经济历史悠久,农耕文明积淀深厚;被确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都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历史新起点上,继续进一步深化改革。

近年来,通过统筹城乡的实践,如今的成都,农业、农村、农民,在这里每天都发生着变化,一体化的过程让城乡居民深刻感受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熔炼与裂变的真实质感。

生活方式之变

组团式发展 村民在家当老板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基础也在农村。要变传统农村为现代新农村,发展是核心,产业是支撑,新村是载体。

从表面上看,繁花锦簇、静谧清幽的都江堰市安龙镇卉景社区周家院子,与过去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并没有太多不同。但仔细探究,村民的小“别墅”内每一个房间都有一个卫生间,“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村民以后发展家庭旅舍,‘一室一卫’的布局,不用再装修就可以投入营业。”正如村民吴宗贵所说,周家院子现有38户住户,在这个组团里,有3户已具备旅游接待能力,还有4户正在筹建盆景旅游休闲会所。吴大爷告诉记者,通过组团式发展,村里人均年收入有5万多元。

周家院子所在的安龙镇,全镇现有花木种植面积1.9万余亩,在地产值15亿元,其中川派盆景3500余亩,先后获得四川省“盆景之乡”“花木之乡”“成都市级园林乡镇”的美名,2013年被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派盆景传承基地,川派盆景已成为安龙乃至都江堰的名片之一。

真正让这片园艺变为财富的,是成都统筹城乡中力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2015年,按照我市的相关部署,安龙镇发挥镇域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启动了以“中国川派盆景艺术小镇”“中国海棠艺术第一村”为核心的安龙“万亩赏花基地”打造,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安龙镇70%的土地均种植花木盆景,70%的群众均从事与花木盆景相关产业,70%的收入来源于花木盆景产业。

在成都,安龙镇的故事并不是个案。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市始终坚持“产村一体”的思路,以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遵循自然规律和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原则,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重点建设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功能集成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农村综合体,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

经营方式之变

农业共营模式 农民种田更科学

随着农村人口逐步转移,“谁来种地”“谁来服务”成为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都在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来到崇州市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时,地里刚种下冬油菜。在这里,社员农户、理事会、农业经理人各司其职,社员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并按照入股面积筹集生产成本,理事会决策“种什么”和监督生产,招聘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具体负责“怎样种”。目前,成都已有农业职业经理人7903名,他们活跃在各(市)县的田间地头,在现代农业中大显身手。

除了土地股份合作社,一种“大园区+小业主”的规模经营模式也在成都各地蓬勃发展。都江堰市胥家镇金鑫猕猴桃产业园采取“广招小业主、共建大平台”的模式,农民自愿流转土地给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以20亩为单位招租给各业主种植,合作社对园区统一管理,并协调农户和业主利益。

与此同时,围绕老百姓最关心的“菜篮子”和“米袋子”,我市出台鼓励粮食规模化经营和“菜篮子”建设扶持政策,市财政安排2.5亿元资金,对粮食规模经营给予每亩160—200元奖励,对常年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提升给予每亩800元补贴。

规模经营后,技术、农机等配套服务如何解决?在崇州市桤泉镇农业服务超市,农业劳务服务、农机服务等图文并茂地显示细节,仅农机服务就有10多种,且价目清晰:农田扶埂每米0.8元,适用于水稻、小麦田单面;圆盘犁犁田每亩60元,适用于栽树。据介绍,农业超市已与34家经营户签订协议,服务面积达1.1万亩,为对方减少支出亩均50元。

“这就是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核心的‘农业共营制’。”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农业共营制中,成都整合省市加快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资源,集中连片规划、集群集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同时,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折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专业种田,并从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综合服务公司获取“耕、种、管、收、卖”一站式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平台。

配套服务之变

农民和城市居民 可享受同等待遇

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是“人”,让农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服务,也是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为进一步深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我市各区(市)县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双流图书馆新馆,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为了方便农村群众借还图书,部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还将被打造成为县图书馆的分馆,实现通借通还。新都区龙桥镇瑞云社区开展村公项目标准化标识管理,采取了“找症结、进院入户了解居民想法;想办法,开坝坝会汲取居民智慧;提绩效,在监督中调动居民参与”等具体做法,推进了“和谐社区”建设。龙泉驿区西河镇滨西社区,积极探索“四中心+N”公共服务硬件配置模式,全方位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让辖区居民享受与城市同等的公共服务。

与此同时,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成都抓住制度融合和管理统一两条主线,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少儿住院医疗互助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及管理体制进行有机整合,建立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统一了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参保范围、缴费标准、待遇水平,在国内率先实施城乡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全市实现医保资源集中管理与城乡共享。

不仅如此,近年来,成都还有序地推进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率先构建起涵盖养老、医疗、就业、住房、社会救助各个方面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

本报记者 粟新林

原标题:大城市带大农村 让城乡居民感受到深刻变化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