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成都纵深推进农村改革 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2015-11-13 07:08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核心提示

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林权实测确权和登记颁证,基本完成集体资产股份量化。促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这意味着,农民将改变几千年“面朝黄土”的传统耕种方式,换之以大规模统一种植,以及大量农村人口进城。

规划建设10个十万亩以上规模的粮经产业综合示范基地、7个两万亩以上规模的现代农业精品园区、3条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2014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9000万人次,实现收入160亿元,农民收入来自乡村旅游的比重达到24%。预计今年实现收入180亿元。

去年底,成都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试点颁发土地经营权证,同步开展养殖水面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确权工作。

从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获批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再到成为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十二五”时期是成都都市现代农业跨越发展最重要的五年,也是成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幸福感最强的五年。这五年,成都农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4年全市农业增加值37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78元,预计2015年成都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7747元。

创新 打破传统 构建现代经营体系

确实权、颁铁证。“十二五”期间,成都采取土地、台账、合同、证书、耕保金“五个一致”的方式,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林权实测确权和登记颁证,基本完成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并设立全国首家农村产权交易所和农村产权仲裁院,开展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花木仓单抵质押等试点,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证书有了,沉睡的土地被逐渐盘活,2014年全市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率达55.7%,这意味着,农民将改变几千年“面朝黄土”的传统耕种方式,换之以大规模统一种植,以及大量农村人口进城。

随着农村人口逐步转移,“谁来种地”成为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都在实践中找到了答案——培育新型主体。并分别制定培育各类新型主体的扶持政策,市财政设立7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搞加工搞流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做标准做品牌,发展龙头企业476家、农民合作社6190家、家庭农场2143家。建立认证评级制度,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7903人,支持其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财政给予保费补助。

与此同时,我市出台鼓励粮食规模化经营扶持政策,市财政安排2.5亿元资金,对粮食规模经营给予每亩160—200元奖励。

“这就是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核心的‘农业共营制’,一种新的现代经营方式。”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农业共营制中,成都整合省市加快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资源,集中连片规划、集群集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同时,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折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专业种田,并从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综合服务公司获取“耕、种、管、收、卖”一站式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平台。

成果 产业增效 农民增收

粮油、果蔬、生猪、茶叶……成都拥有十大优势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市推进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建设10个十万亩以上规模的粮经产业综合示范基地、7个两万亩以上规模的现代农业精品园区、3条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规划面积367万亩,涉及14个区(市)县127个镇(乡),集成科技推广、信息运用、种养循环、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等,通过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搭建产村相融新载体。

全链条谋划种养业发展。从育秧育苗、机耕机播、统防统治、联收联运、代烘代储等各环节,细化扶持政策,规划布局工厂化育秧中心60个、粮食烘储中心60个、产地采后处理点120个,财政给予50%补贴,农机化率达到72%。

在农产品增产的同时,制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明确精深加工进工业园区使用国有建设用地政策,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初加工使用集体建设用地,比照同期工业园区用地价格给予差价补贴,有效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一中心、六园区、十基地”建设。2014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947亿元,精深加工率达45%。

畅通粮食、蔬菜从基地到餐桌渠道,五年时间里,成都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物流品牌和现代农业物流企业,构建农业物流配送网络,加快专业性农业物流配送网络、综合性农产品配送中心和重要物流节点、网点建设。形成以彭州濛阳等4个大型批发市场为核心,17个产地批发市场为枢纽,中心城区近200个标准化菜市、2000家零售门店、500多家便民菜店为支撑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为了破除“谁种田谁担风险”的旧观念,成都于2013年开始探索农产品保险试点,我市每年安排3500万元专项资金,创新开设蔬菜、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等地方险种12个,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达到20个,累计提供风险保障980亿元。

除了关注经济效益,成都也拓展农业多功能作用,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着力把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打造具有现代农业形态、历史文化底蕴、乡村文明气息的乡村旅游景点,每年举办各类乡村节会活动110个,有效促进了一三产业互动。2014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9000万人次,实现收入160亿元,农民收入来自乡村旅游的比重达到24%。预计今年实现收入180亿元。

转型 成都迈向改革“深水区”

今年6月,邛崃向牟礼镇旭东水产养殖专合社等3家水产养殖合作社、企业颁发了首批农村水面养殖经营权证。拿着这个“本本”,负责人陈旭东准备立即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

让农业生产的各项要素进一步“流动”起来。今年,成都正试点颁发土地经营权证,同步开展养殖水面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确权工作。

去年底,成都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体格保险等多个试点项目。成都的农业农村改革有望进一步推向纵深。“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二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成都已获批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将推进5个方面19项改革任务。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丰富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成都市郫县青杠树村的新居已经落成,经过土地综合整治之后,青杠树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保持川西田园风貌又兼具现代化设施的新型农村社区。青杠树村也在朝着4A景区去打造。这个投资规模1.8亿元的新村,其中就是用建设用地抵押贷款6000多万元。

青杠树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原来全村有500多亩的集体建设用地,修集中居住区用了200多亩,节余的就还耕复垦。利用郫县作为全国33个试点地区之一的有利条件,可以推出节余的269亩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因此青杠树村利用这些节余土地向银行抵押贷款建设新村。

据介绍,根据实际情况,成都在推进“四权”抵押融资之外,正在对大棚、机械设备等具有固定资产性质的农业设施按申请确权颁证,然后进行抵押融资,而且基于成都花卉苗木产业,还可以用花卉苗木作为抵押物。

“获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试点项目,就从政策环境给出了更多的探索空间,成都将从试点进行完善,最终建立长效机制。”该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粟新林 摄影 杨永赤

原标题:农业发展最快的5年 农民受惠最多的5年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