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我是创客”

2015-12-03 09:57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邓建华经营着一家微波天线领域的小公司,借着成都当地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他的公司正呈现出良好增长势头。而在成都,微波天线领域有400多家这样的小公司,且以每天1家的速度在增长。

在离成都文殊院一街之隔的仿古川菜馆里,天府新区的某银行风投团队,正围着邓建华解释着“成都十条”的利好和投资诚意。

2013年,某集团的一个天线罩出了问题,内部的工程师检测了两年多还是没有头绪,准备把这整个系统都放弃掉。这时候,邓建华的小团队申请尝试“治疗”一下。他用自己研究的一套大规模并行优化的算法,使得成百上千个服务器同时并行运算。通常情况下,工程师1天只能调试1次,一年也就300多次,而邓建华的团队1晚上能做到1000次。邓最终帮助这家企业顺利解决了问题,从此一战成名。

邓建华经营着一家微波天线领域的小公司,借着成都当地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他的公司正呈现出良好增长势头。而在成都,微波天线领域有400多家这样的小公司,且以每天1家的速度在增长。

在当地良好政策的引导下,像邓建华这样的创客,正在越来越多地向成都聚集。

同为70后的徐灏,则搭上了移动互联网的列车。目前,由他和哥哥徐滢开发的Camera360在全球已经有近5亿用户,其中海外用户占比超过60%,东南亚、日韩、北美等地区是用户主要分布地。Camera360每天产生2亿张照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学博士吴刚的创业项目,也与互联网有关。在四川大学求学期间,一次参与华西“博士快车”去阿坝藏区巡回医疗的暑期实践,让吴刚萌发了创业的念头。他创业的项目叫“乐乐医”,这是一个患者诊后随访及慢病管理的系统软件,就是借助于互联网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搜集医生闲暇的“碎片时间”,让病人精准投医。这个来自华西的医学创业团队已增至百人。

而对51岁的永远来说,成都是个证明自己的好地方。目前,世界上有三个团队在研发分子键裂型生物传感器的技术。这项技术能应用于医疗诊断、环境监察、食品安全等领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细菌、病毒等进行扫描,并得出检测结果。在这三个团队中,只有永远的团队取得了突破。在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摆放着第二代原型机,它比第一代原型机的精准度提高了三个数量级,达到了10-12。在成都市今年第四场“菁蓉汇·西南交通大学”上,永远的这个项目吸引到了1.15亿元的意向投资,震惊全场。从1990年开始,永远分别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美国和德国的大学及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研究的领域从化学到材料,蛋白质形成机理到微生物,再到生物传感器。2007年,永远团队研制的第一代原型机在新西兰诞生,业内对此评价很高,称这个芯片一旦产业化,将对传统的诸多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冲击。

为了为自己的研究寻求经费支持,永远曾奔波于中国的很多地方,最终,他来到了成都。他说,到了成都有种回到家的感觉。“就算是午夜的机场,成都的哥也愿意和你讲笑话。”(原载《中国新闻周刊》,有删节)

原标题:“我是创客”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