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份,成都市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创业天府”行动计划。该计划拟用10年时间,通过汇集创业力量、建设创业载体、强化科技金融、聚集创新要素、塑造创业品牌等方面的努力,把成都打造成为全球创新要素聚集的新高地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如何深入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推进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成都的决策层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课题。
在2014年全面摸清家底,统一市情再认识的基础上,成都笃定“创新驱动”战略,在推进创新改革上,用“双创”破题,解构当前成都“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方程式。
成都决策层的思考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的情况下,成都新的发展动力是什么?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特别是在经济总量进入到万亿级后,转型升级路径成为成都决策层面临的难题。
客观上说,在跨越万亿门槛之后,成都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面临GDP增速下滑的压力。在“城市万亿俱乐部”中,无论是深圳、苏州还是北京、上海、广州,都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了中速平稳增长阶段。
成都社科院副院长阎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新常态下,成都既受经济结构和经济周期等问题的影响,也受到全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在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速下滑是必然的,而且整个国家都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过去几年,成都大力引进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这些产业投资快速形成产能,进而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新常态下,大项目引进更为困难,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更为突出。
阎星认为,此前成都从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上不断汲取成长养分,但摆在眼前的问题是,在传统优势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培育新的产业支撑,难度不小。
“特别是成都经济体量突破万亿后,固有的路径依赖使得转身很吃力。”阎星表示,成都决策层一方面要克服经济在可预见的时间周期内下滑时带来的压力,一方面又要非常谨慎地决策,难度之大超乎想象。
“尽管压力很大,过程很痛苦,但摸清了新常态下成都家底,基本找到了经济发展存量和增量间的逻辑平衡点。”阎星认为,成都决策层在经历了严谨的思考后,做出了创新驱动成为转型的必然选择的决断。
在顶层设计层面,“双创”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创新创业对成都意味着什么?从全国来看,四川要做西部大开发领头羊;从全省来看,成都是首位城市、核心增长极。而成都要有新作为,很大程度上要靠创新驱动来实现。
谋定而后动。对成都而言,“创新驱动”战略需要与国家“双创”战略在对接上形成具体的落实计划。
2月8日,成都确定了新常态下的新打法,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创业天府”行动计划。该计划拟用10年时间,通过汇集创业力量、建设创业载体、强化科技金融、聚集创新要素、塑造创业品牌等方面的努力,把成都打造成为全球创新要素聚集的新高地,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新标杆,国家自主创新发展的引领区以及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创业之城、圆梦之都”。
科技成果转化在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把这些科技创新资源红利释放出来,成都决策层颇费心思。
首先,成都市提出了“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谓之“摆位”。在动作上亦颇为大胆,提出“要用改革的思路和魄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
“创业天府”向改革要红利
成都的“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是一个向改革要红利的系统工程,涵盖了各项政策支撑,甚至还考虑到了改善生活环境。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首当其冲的着力方向是要注重市场导向;其次,则是要激发高校潜力,推动“研究+创业”双轨发展。
成都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科研成果如果束之高阁,不仅不能形成生产力,而且反过来窒息科技创新。同时,如果体制机制不能有效激发创新活力,首先需要创新和变革的就是体制机制本身。
抓好创新驱动,走好“一带一路”,必须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事关“十三五”开局。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被摆到了重要位置。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推动校院地协同创新,是成都改革科技转化体制迈出的第一步。但这无疑会触及到改革的痛点,即便是痛,成都还是出发了。
破除体制、制度、政策藩篱,是成都改革路径的重要阐述,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面临体制桎梏,成都开展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和收益分配改革,打破高校科研和成果评价体制障碍,赋予高校自主处置权,这是激活和释放创新创业红利的关键。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桎梏,2014年8月,成都出台《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成都十条”),直指上述三权“破冰”问题。“探索高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核心是给创新者更大自主支配权。”成都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让发明创造者获得应有报酬,激发高校院所科技人才面向市场的创新创业活力。
在破解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方面,“成都十条”明确,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用于人员激励,这一比例可不少于70%。“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更进一步提出,出台“成都十条”,支持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部省属高校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改革试点,实行职务发明成果转化和股权分红激励,建立科研人员自主处置、全面放开的成果转化机制。
这项改革措施获得了政产学研用各方的普遍欢迎,被誉为“最接地气”的科技改革,很快有了结果。西南交通大学进行了一项创新改革:学校名下的100%国有职务发明专利权,划出50%给发明人团队,实现了职务发明人团队由被奖励权向财产权的转变。
此项改革直接催生了该校材料学院黄楠教授团队的心血管支架项目,成为该校在“成都十条”后的首例科技转化成果。这一项目的知识产权评估价为1500万元,专利权由西南交通大学持有。划拨给该校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后,由国家大学科技园出具变更手续,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现了国家大学科技园代表西南交通大学与发明人团队所组成的公司共同持有专利权,促进了该专利成果的评估入股孵化。
在这种激励之下,在蓉高校院所的各类创业主体发展如雨后春笋。科技人才加速向成都汇聚,一批代表“成都创造”“成都智造”水平的高端产品加快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造、崇尚创业的创新文化氛围加快形成,创新创造的人文特质不断融入成都改革精神血脉。
原标题:成都构建“双创”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