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市举行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发布会,围绕“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增强发展整体效能”主题,市委统筹委、市规划局、市交委、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新闻发布。
【市委统筹委】
3大举措
1
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2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3
加快“小组微生”新农村建设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昨天,市委统筹委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深入贯彻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有关精神,将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具体工作方面,将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登记管理政策体系、服务体系、保护体系,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深化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改革。盘活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资源,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创新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机制,健全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市场,改革和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努力将成都农交所打造成为全国区域性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全国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产权抵押担保,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扎实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方面,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权利和义务,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建立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还将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大规模、更高标准地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同时,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示范片、示范镇建设。选择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改革创新等方面具有较好基础的乡镇,集成推广改革已有经验,集中试验改革新举措,综合展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成果,实现成片推进、组团发展。
加快“小组微生”新农村建设。为加快“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重点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将农村建设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幸福美丽新村。到2020年,幸福美丽新村实现全覆盖,建成“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超过300个。成都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定位,构建完善“农工贸旅一体化、产加销服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健全村(居)民议事会制度,深化“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城乡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市规划局】
2大举措
1
深入实施“立城优城”战略
2
规划卫星城“独立成市”
形成三圈层协调发展格局
形成三大圈层协调发展格局
如何在规划层面体现“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增强发展整体效能”的理念?昨天,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进行了介绍。
首先是深入实施“立城优城”战略。
其中包括优化市域城镇布局——坚持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引领成都形成“一区双核六走廊”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城镇空间布局。
高标准规划天府新区——一是坚持新理念规划。包括产城融合、绿色交通、低碳智能、海绵城市等新理念。在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基础设施支撑等方面充分体现“产城融合”,在交通设计中充分体现公交主导的绿色交通发展理念,强化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在空间布局中的组织作用;采用智能技术,构建现代高效和生态环保的支撑网络。二是坚持高标准规划。从规划编制一开始就采用了高于中心城区的规划标准,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基础设施配套等;产业发展强调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与现有中心城区错位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修改完善各类规划。强化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双核”协调发展。四是高标准推动天府新区建设。
以“北改”工程为龙头大力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坚持“四态合一、有机更新”理念。具体落实为“交通畅通、产业提升、生态优化、文化立城、形态美化、配套完善”六大改造策略。北部城区将作为成都市中心城区北部副中心的总体定位,总体规划了“16横12纵”的贯通性骨干道路网及交通设施配套体系,全力确保“畅通城北”。业态提升方面,通过关闭转移、转型发展和提升改造三种方式调整片区产业类型,促进北部城区由生产性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生态方面规划形成“三湖三山、两片九廊”的蓝脉绿网,同时完善“500米见绿”的社区级绿地用地布局。在提升城市人文魅力方面,整合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一廊五区两园”的保护利用体系。同时,大力规划设置文化集聚区及文化中心,配置图书馆、文化馆、剧场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其次是规划卫星城“独立成市”,形成三圈层协调发展格局。
该局制定并下发了《成都市域“独立成市”规划标准》,科学指导规划编制,促进我市特大中心城市、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小城市、特色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协调发展。按照独立成市要求,目前已优化完善了市域内新都、青白江、龙泉驿等8个卫星城的成市总体规划报批成果;同时,部署启动了6个区域中心城以及部分小城市、特色镇的总体规划修改工作,拟于2016年全面完成。按照规划,通过进一步优化完善城市功能,承接产业转移,成都将把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发展成为区域内的次级增长点,实现三大圈层协调发展。
【市交委】
打造
2个半小时交通圈
1
市域半小时交通圈
半小时轨道通勤圈
市域内相邻县(区)城市间、各乡镇与快速路网间半小时交通圈
2
市区半小时交通圈
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各组团间半小时通达
围绕“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增强发展整体效能”主题,我市将继续打造市域和市区两个“半小时交通圈”——昨天下午,市交委相关负责人在会上就推进情况进行了介绍。
在打造市域半小时交通圈方面,首先是打造半小时轨道通勤圈——以加快推进市域快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到二三圈层半小时交通圈;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形成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交通新格局。预计到今年年底,我市地铁运营里程将达到88公里,轨道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约5.4%。力争到2020年,全市将开通运营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等13条线路,运营里程500公里,实现中心城区加密成网、天府新区基本成网,基本形成以“双核”为中心的半小时轨道通勤圈,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5%以上。
其次是打造市域内相邻县(区)城市间、各乡镇与快速路网间半小时交通圈——通过加密扩容和改造市域高速、快速路网,实现全市快速通道的互联互通、有效衔接、高效转换;随着今年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的全线建成通车,我市已形成了“两环十射”高速路网,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55公里。“十三五”期间还将建成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成都新机场高速和成安渝高速等高速公路项目,完成成彭高速综合改造工程、成乐高速(双流机场第二高速)、成南高速等高速扩能改造工程。在建成“九路”项目的基础上,又开工建设了新邛快速、大件路外绕线、沙西线和五洛路等市域快速路项目,并同步实施快速通道重要交通节点的立交化改造。“十三五”期末,将实现中心城区至各区(市)县除高速公路外,都有2条以上快速通道连接。通过推进国省干线公路联网畅通工程,实现县域之间、县乡之间以及乡镇之间的无障碍通行。实现市域内相邻县(区)城市间、各乡镇与快速路网间半小时通达。
在打造市区“半小时交通圈”方面,明年起,我市将有3条地铁线路在营,日均客流量超过90万人次,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约520万人次,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为42%。“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中心城区初步建立起“地铁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的现代大都市立体公共交通体系。力争到2020年,将新建包括500公里的轨道线网、基于“三环十六射”的中运量公交网络、按需全面覆盖的普通常规公交网络在内的现代立体公共交通体系,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公交网络体系,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各组团间半小时通达,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5%以上,其中,地铁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35%以上。
【市文广新局】
6大举措
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
繁荣文艺创作生产
3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水平
4
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
5
聚力发展文化产业
6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加快建设文化之都
作为“五位一体”之一的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要义。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成都围绕“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增强发展整体效能”,将打出哪些“文化牌”?昨天,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就此作了介绍。根据全会精神,“十三五”时期,我市将深入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推进人文城市建设,加快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
一是深化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深化文艺创作生产、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管理手段,激发文化活力和创造力,解放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是繁荣文艺创作生产。努力创作生产一批传承成都历史文脉,讴歌成都改革实践的精品力作。抓好重大活动举办,继续办好创意设计周、成都国际熊猫灯会、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等重大节会活动。塑造凸显文化底蕴的城市品牌,精心打造“大熊猫文化”“金沙文化”“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三大国际文化品牌,深入打造“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水平。完成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两项国家级试点工作,建立富有成都特色、示范全国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草坪音乐节、月末音乐会、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展演、成都大庙会、金沙太阳节、诗圣文化节等系列文化品牌工程。加快推进图书馆、美术馆、大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再现成都文脉。重点做好邛窑遗址公园、东华门遗址公园、江南馆街遗址等保护利用工作,努力将成都大遗址建设成为中国大遗址保护重要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文化旅游中心。加快建设“杜甫千诗碑”项目;推进金沙遗址、武侯祠等的蜀道申遗工作;厚化“三国文化”,打造成都武侯祠特色文化;以永陵为核心深入挖掘“五代十国”历史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持续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
五是聚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运用新兴传播技术,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基于高新技术应用的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六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打造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推动成都特色的文化艺术、演出展览、民族音乐、舞蹈杂技和影视动漫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外交流、对外传播、对外贸易。
本报记者 袁弘 实习记者 缪梦羽
原标题:“十三五”期间 坚持协调发展 着力增强发展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