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 城市内涝防治能力可达50年一遇暴雨
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重点介绍成都市水生态系统2025规划相关内容。总体按照“一圈层梯度蓄水、增加水面,打造亲水滨水空间;二圈层生态修复、河湖连通,筑牢城市防洪屏障;三圈层囤水蓄水、廊道建设,系统治理河流水系”的梯次进行建设。按“防洪治涝、供水安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景观提升”等五方面建设实施。
防洪治涝方面,将对全市岷江、沱江、西河、南河等23条主要江河堤防实施综合治理,全市主要江河堤防建成长度由现状的641公里提高到2020年的790公里和2025年的890公里,中心城区内涝防治能力到2020年达到20年一遇,2025年可以有效应对50年一遇暴雨;重点城镇防洪标准由现状的10-20年一遇提升到2020年的20-30年一遇和2025年的50年一遇。供水方面,将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提升到2020年的25%和2025年的28%,中心城区供水规模达到278万吨/日,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
水环境治理方面,至2025年,中心城区和区(市)县城实现污水全收集处理,乡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0%,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50%。2020年和2025年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分别达到200万吨/日和250万吨/日,污泥处置能力提升到2020年的1000吨/日和2025年的1550吨/日,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2020年的55%和2025年的75%。
水生态修复方面,中心城区以及天府新区中小河道整治率达到85%以上,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至2025年,成都市主要河流生态基流保障率提高到80%,环城生态区内河湖湿地水系面积比例提升到21%,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达到60%。水景观提升方面,至2025年,将建成57个滨水城镇景观节点,滨河绿道建成长度1000公里,城市主要河段绿化率达到85%以上。
今年1—11月重污染天气比去年同期减少17天
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11月,全市PM10、PM2.5下降了12.6%、18.4%,PM2.5下降幅度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于前列,重污染天气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7天,且无严重污染天气出现。仅11月与去年同期相比,PM10、PM2.5分别下降了17.6%和10.7%,达标天数比去年同期增加2天。
为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成都将重点加大燃煤锅炉淘汰力度,绕城高速内54台燃煤锅炉将全部淘汰,郊区(市)县建成区内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将淘汰50%;强化城市扬尘污染治理,建筑工地试行污染物在线监测,实施裸土覆盖、道路硬化、提档降土、树池覆盖“四大工程”;深入开展汽车排气污染治理,全面推行尾气简易工况法检测,建立车用尿素供应体系,启动建设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加强饮食油烟污染治理,中心城区1821家中型以上饮食企业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施,70家特大型饮食企业全部安装油烟在线监控;全面实施《成都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规定》,禁止绕城高速内燃放烟花爆竹;深入开展臭氧污染治理对策研究;开展成都及周边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到2020年,成都要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土壤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辐射和声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