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川霾之困
像扣上盖子的锅 污染形成了还打不开
四川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称,“四川盆地,是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外的四大雾霾多发区域之一。”
川霾有何特色?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的杜敏,在《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初探——以四川省为例》中指出:每次集中出现的重污染天气占盆地幅员面积的60%以上;达到“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以上程度的重污染天气持续时间经常超过一周;成都PM2.5浓度甚至出现“爆表”;受大气重污染天气影响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0%以上。
霾从何来?和全国其他城市不同,四川的盆地地形四面环山,如同一口大锅,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北京扩散条件算差的,但也只是三面环山。”省环境监测总站相关负责人说,秋冬以来,加上静风、雨小、湿度大等不利气象条件,污染物悬浮在空中,难以扩散。
以这次“跨年霾”为例,他打了个比喻,“四川盆地大气环境承载力犹如一口锅、各种排放源如同火、大气污染物如锅里的水,夏天扩散条件好的时候,锅大,同样的排放量,水不会烧开,不会产生大的污染;而秋冬扩散条件差,锅小了,同样的排放量,水容易烧开,再加上逆温层,就犹如扣上了一个高压锅盖子,水烧开得更快,污染形成了,还打不开。”
他 说 ,去 年 12 月 25日-27日,四川连日太阳天,形成逆温层。“12月26日之后,成都的逆温层高度逐渐降低,由前期冬季常态的600米左右,下降为区域性污染过程中的300米左右,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由此下降了2倍左右。”
锅儿是天生,火则是人为。这一把烧开污染物的火,又从何而来?姜晓亭说,四川和北京大学合作,对四川雾霾做过源解析,燃煤、工业企业、扬尘、机动车、秸秆等生物质燃烧是大头,“在市区,机动车尾气排放超过一半。”
“北京机动车是污染源的大头,占比超过3成;上海机动车、工业比重大,各占近3成;天津扬尘重,占了3成。”四川省一位环境监测专家介绍,和这些城市相比,成都则是“三驾马车”:“机动车、燃煤、工业企业比重差不多,各占2成多;然后是扬尘,占了1成多;秸秆等生物质燃烧占了近一成。”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成都汽车保有量已达340余万辆,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近3年成都汽车新上牌总量近150万辆,按2015年平均每天新上牌汽车2703辆计算,到2015年底将接近400万辆。
破霾之道何在
约谈的效果最好 空气质量也应做审计
这一轮雾霾,各地在应对上表现出一个“快”字。
2日上午10时,成都市民小苏经过武成大街,发现洒水车呼啸而过。“附近在施工,扬尘多,这几天明显感觉洒水增多了,地面都是湿润的。”去年12月28日零时,成都市重污染天气三级预案启动,执行至今。
不止成都,自贡、德阳、眉山等市(州)启动了三级预警,去年12月29日晚上,四川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紧急启动了区域Ⅲ级预警(黄色),30日分别派出三个督导组赴成都、内江、眉山进行现场督查。
“督查已是常态,不光重污染天气,大春、小春秸秆燃烧等关键时期,都会派人迅速赶赴市州。”一位不愿具名的政府工作人员介绍。
在他看来,排名、约谈、罚款等独具特色的“四川治霾策略”,已经初具成效。“比如说排名,每个月,四川21个市(州)都会进行一次排名,谁排在前,谁倒数,清清楚楚。靠后的市(州),自然失了面子。”在2013年底一次环保工作会议上,川南一市(州)环保局长坦言,“排名后一点,媒体就写成‘垫底’,太难听了。”
上述工作人员认为,约谈效果最好。2014年,内江、南充、自贡等市(州)PM10 一度处于全省倒数,各市政府负责人曾被约谈,2015年以来,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明显。2015年,达州等市空气“拖后腿”,政府负责人被约谈。“被约谈的市压力大,动作也比较大。”
以南充为例,奋斗了近8个月,终于实现“逆袭”。“空气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南充用了很多办法治霾,过了8个月,PM10浓度才实现下降。”四川省环保厅污防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1-7月,南充都在PM10不降反升的名单中,但升幅不断降低;8月后,降尘情况终于逆转。
“重要污染源就这么多,各个击破就能治霾。特别是扬尘,只要工地扬尘不出来,道路扬尘也好控制。”这位不愿具名的政府工作人员说道。
如何才能倒逼政府?他说,除了伤面子,更有动里子。“现在有些城市在试行离任审计,绵阳市也在试点,环境质量有没有完成目标、出现纰漏,都要审计。我建议,以后空气质量也要做相关审计,相关目标有没有完成,有没有出现重大污染,都进行审计,与政绩考核紧密挂钩。”
欣慰的是,大气污染防治法已在元旦前正式施行。
针对元旦霾情的严重,成都市对大气重点污染源进行了现场检查,查处违规工地14个、违规运渣车55辆,取缔露天烧烤182处,市气象局还先后开展了4次人工增雨作业。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路延
立/即/评
像记住12306 一样记住12369
李晓亮
回溯一下,这些年全国重霾污染天数和地区,显然已常态化,几乎无城无人能置身事外。
印象中,对多数川人来说,“乡亲们,再坚持一下,风已经到张家口了”的段子,似乎始终还隔了一层。直到此次一直横亘四川全域,从年前绵延至今的“霾汰日”,悄无声息地来了,且来了就不挪窝,赖着不走。
迟到的川霾,锥心之感,无需赘言。太阳依旧升起——哪怕影影绰绰,生活还得继续、霾里乾坤大,只能吐槽发泄下。段子手们各使手段,各显神通,花式吐槽,确实能一浇块垒,一展愁容。比如京霾的绵长厚重、冀霾的磅礴激烈、川霾的别样醇浓……
但,吐槽解决不了实质问题。而除了“等风来”,除霾也非无计可施。既然观感上讲,川霾“迟到”了,理论上就应有其他城市经验可资借鉴,赢得后发制人的时间窗口。痛感累积转化为制度和文明的累进,公共应对的制度安排就不能再迟,而应提速。之前有川内试行的空气预报,从检测指标升级到最严国标普及,从承认问题开始,联防联控联治联动。
而此次元旦期间,多部门督导,紧急应对预案适时启动,包括污染达到红色一级时单双号限行措施的提出都是首次。
当然,除了公职部门努力之外,个体身体力行的道义责任所起作用,也不可小觑。居家减排、绿色出行之余,记住那个“12369”环保举报热线,就像记住春运购票12306一样,或也是消污除霾融入日常点滴的一个坚实的生活细节。
也许,你我的一个电话,就能让雾霾少一分。
原标题:跨年霾为何久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