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阳萌教印度学生写毛笔字。
/对话
“印度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关键词 / 中国制造
华西都市报:在印度教中文会不会比较困难?孩子们对中文的热情高吗?
郭阳萌:其实,印度的中国元素非常多,在全球化时代,到处都是中国制造。比如,我就在地铁上看到有人拎着中国生产的瑜伽垫。
第一堂汉语课,孩子们对汉语的好奇感就让我吃惊,他们争先恐后地希望获得汉语名字,生活中涉及的中国产品商标、文具、电器甚至糖果上的汉字都会向我提问,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了解中国的机会。
关键词 / 旅游安全
华西都市报:近年来媒体上有报道印度一些危害女性安全的新闻,导致很多人觉得印度不安全。你了解的情况是怎样的?
郭阳萌:这种情况肯定是有的,但是也没有那么夸张。我们学校也有女教师、班上也有很多女同学,都还好。而且印度有为女性出行专门提供的女性列车,以及女性车厢。只是说去旅游的时候,每个人要有防范意识。我自己出去玩,一般也是不会带贵重物品,问路也会挑年纪大一点的,比较和善的人来问路。
有句话说,“不接触树木,就无法穿越森林”,不接触人群,当然也无法了解印度。其实我最开始要来印度教书时,我父母也很担心,说那个国家的人扒在火车上那么恐怖,你去了还得了。事实证明,印度也有封闭车厢、空调车厢之类的。
关键词 / 文化差异
华西都市报:你说中国与印度之间需要沟通和了解,这种文化差异特别大吗?
郭阳萌:举一个小例子,我在印度家住二楼,但印度人称为First floor(第一层楼), 楼下是房东家,房东很好客,经常邀我去他家蹭饭。有一次,我跟他择菜聊天,一把新鲜的菠菜,他从菠菜叶尾切断,只要菜叶,我很惊讶,因为按照中国菜烹饪常理,菠菜的菜茎和菜叶都是可食用的,所谓“红嘴绿鹦哥”。但房东表示印度菜只要叶子,茎干是不会吃的。
我想,很多事情都像择菜,关注的点不同,取舍之间相差甚远,但从各自的烹饪方法看来,却又都是合理的。菜还是那把菜,只是做菜的人不同罢了。因此,我们当然需要相互的尊重和了解。
华西都市报记者谢燃岸图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原标题:“在外国被习大大接见,心都快跳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