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努力建设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2)

2016-01-17 08:08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专家见解

成都市社科联主席杨继瑞

既接时代地气又具有前瞻性

在新形势下,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代表市委描绘了未来成都发展的美好蓝图,提出高标准推进城市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要着力以“四态合一”思路引领城市发展、以“双核共兴、一城多市”布局优化城市空间、以“大开大合”气魄做强城市功能、以“改革创新精神”激发城市活力、以“共建共享”原则凝聚城市主体。

“这五个方面,既接时代地气,又具有前瞻性。”成都市社科联主席、西南财大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消费经济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杨继瑞教授认为,“十三五”期间无疑是中国经济发展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也是成都大有可为的机遇期。

杨继瑞表示,成都要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走“多点、多极”“多副中心”和“多卫星城镇”的“多元化组团式”发展路径,以构建 “一城多市”的国际化大都市新格局。

成都行政学院副院长邵昱

成都具备城市空间转型的有利条件

“推进城市空间向‘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为特征的大都市区转型是解决‘大城市病’的关键。”成都行政学院副院长邵昱教授认为,大都市区的形成需要一个强大的城市人口核心支撑,并且具有由城市核心区、邻接圈层、外围圈层以及一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地域空间结构,周边邻接地域作为中、高密度人口的城市郊区具有较强的非农化特征。而成都正是目前国内少数具备大都市区特征的特大城市之一。

邵昱指出,成都具备向“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为特征的大都市区转型的有利条件。“双核共兴”进一步强调了中心城区的有机更新以及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承担的疏解人口和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一城多市”体现了成都城市体系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将卫星城、区域中心城放置于大都市区城市群发展的视野中,按照“独立成市”理念,通过加快近远郊区(市)县城市板块功能的完善,增强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对人口、产业的吸纳能力,从而加快推动城市空间由“圈层式”向“组团式”转变。

成都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周灵

建设生态城市代表了国际化城市发展的方向

“‘生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周灵认为,建设生态城市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代表了国际化城市发展的方向。生态城市(Eco-city)的概念是在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正式提出来的,针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强调以生态学的理论和观点研究城市环境,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与共生。

周灵认为,成都建设生态城市,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统领,大力促进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推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使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环境优美和谐,最终建成国际化的生态城市。

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路小昆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必须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路小昆教授认为,高标准推进城市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必须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要把改革创新的精神激发城市的活力贯穿于城市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全部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建成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尤其需要培育城市创新文化,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激发创新创业主体的活力,形成全社会的“众创生态”。路小昆建议,发掘提炼与传统文化相兼容的创新文化,倡导尊重个性、崇尚探索的现代意识,支持自主自立、敢闯敢试的行为取向,培育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社会风尚。

本报记者 刘飞 实习记者 冯觅

原标题: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努力建设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