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故事
武侯区在推行“网格立体化、主体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的社区治理全新实践基础之上,升华和推进社区治理改革创新,“三社联动”成为社区治理新常态。昨日一大早,记者走进武侯区簇桥街道锦城社区,见到辖区中老年人准时出现在社区,他们参加了由一枝花舞蹈队、秋枫合唱团、追梦模特队等社区社会组织举行的舞蹈、时装、唱歌等培训活动,仅去年30家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组织为该社区就提供了108场各类公益活动。
近年来,武侯区始终坚持把推动社区治理创新、提升社区服务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现代新型社区建设,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和驻区单位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协同治理成为社区治理的“新常态”,该区“‘三社联动’社会化参与机制建设”获“2014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并承办了“首届中国社区治理论坛”,还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改革制度化
从“政社合一”向“政社分离”转型
“政社合一”是政府对社区的传统管理模式,这种社区管理模式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政社不分家导致社区治理能力低下、社会服务水平不高,不能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
武侯区实施社区治理改革创新,首先从制度上厘清了“政社”关系,有效解决了政府职能的“越位”问题,实现了社区职能的“归位”,激发了社区自治活力,为实现社区治理的社会化铺平了道路。
2015年3月底,武侯区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社区两委职责依法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的通知》,明确了“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的界限,明晰了政府与社区权责的边界。
“为了实现社区自治的‘归位’,武侯区梳理了《社区党组履行职责事项》《社区居委会依法依规履行职责事项》《社区居委会依法依规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三份清单,明确了社区的职责,厘清了政社边界,促进了政社分离。”武侯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武侯区还深化政社确权勘界,实现政府管理“归位”,出台了《区级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准入社区管理办法》,各街道、区级各部门不得以行政命令方式要求社区予以办理,明确对于未列入三个清单的事项,社区也有权拒绝;区级各部门凡有新增需进入社区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须严格执行行政事务社区准入制度,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实现规范下沉,从而构建起政社之间“亮权—行权—问权—制权”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据武侯区梳理的“三份清单”要求,明确凡属法定义务,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要依法履职到位;凡属依法依规需社区居委会协助政府办理的事项,政府向社会组织实行“购买服务”,社区居委会须依法依规做好对购买服务事项的指导、监督工作;而“清单”以外的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交由专业社工机构承担。
主体多元化
实现“单一管理”向“共同治理”转型
“政社合一”带来了社区的单一管理,打破这种局面需要发展壮大社会组织等参与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最终实现“单一管理”向“共同治理”转型。
武侯区在引进专业品牌社会组织的基础之上,还实施了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工程和专业社工人才“培育”计划,与此同时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人才搭建了“社会化”服务平台。
“武侯区出台了《社区公益性服务类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市率先取消社区公益性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前置审批,降低社区社会组织登记‘门槛’。”武侯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武侯区降低了注册资金和会员人数,注册资金只需3000元且会员人数只需5人,办公场所也可以灵活解决,打破了制约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
为了弥补本土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不强、专业化不足等方面问题,武侯区还积极从沿海发达地区引入了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服务机构。
武侯区簇桥街道锦城社区于2014年7月正式成立,社区成立初期就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改革创新,打造了参与式治理的市民服务中心——“邻里驿站”,并交给国内知名的社会组织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进行托管运营,为辖区居民提供了自助和互助服务、公益服务以及专业服务。
经过实施一系列培育和扶持举措,武侯区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人才得到了壮大。据记者从武侯区民政局了解到,目前,武侯区社会组织总数达到了1127家,位列全市第一,全区社会工作者人数总量近1500人,其中专业社会工作人才415人。
武侯区深入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工程和专业社工人才的“培育”计划,还加快了“社会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目前,武侯区每个社区均建立了社区社会组织居民服务中心,还建立了武侯区社会治理创新服务园(社会组织孵化园),加速了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发展步伐。
据武侯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到2016年底,将达到平均每万人就有10个以上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同时全区每年通过社会组织孵化园培育孵化的社会组织将至少达到16家。
服务社会化
实现“买岗位”向“买服务”转型
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不能止步于搭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孵化和服务平台,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要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还需要政府拿出社区过去承担的居民服务的“蛋糕”。
武侯区实施政社分离改革制度化确立了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地位,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化的全面推进为社区治理搭建了平台,将最终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三社联动”。
“武侯区通过梳理和严格审核,将政府下沉到社区的政务服务梳理为4大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承担的139项政务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接。”据武侯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侯区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搭建了平台,同时完善了监管机制,街道承担政府购买服务法律主体和监管主体的责任,社区承担购买服务委托实施主体的责任,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通过委托、采购等等方式承接政府下沉到社区的政务服务。
为此,武侯区还制定了《区级部门下沉社区政务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目录》《关于社区平台购买社会服务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暂行办法》《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准入标准(试行)》等1+7系列改革的配套政策,对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对象、范围、方式与流程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完善了社区服务的社会化评估机制,增强了社会组织承接服务的能力,将满足群众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早在两年前,武侯区就将下沉到社区的139项政务事项面向社会“发包”,正式启动社区服务的“全面社会化”,开始了社区协商共治的“多元化”全新实践。
社会组织购买政务服务,政府部门从“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中解脱了出来,专心当好下沉政务事项的“把关人”,吸引和培育了更多优秀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管理。
“以前,政府花钱养人来为居民服务,结果许多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不高,主要缘于没有实现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的充分对接,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武侯区簇桥街道锦城社区党总支书记李鑫告诉记者,武侯区实施社区治理创新以来,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已经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辖区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高涨了,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养老、助残等方面特色服务。
武侯区通过建立社会化参与平台,将以往被社区“两委”、街道和政府职能部门垄断的公共资源向社会开放,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广泛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初步形成了政府购买引导、社会多元参与、专业组织服务的社区服务供给新格局。
彭文春 本报记者 李娟 文/图
原标题:武侯区创新社区治理改革 “三社联动”成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