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从腊八耍拢正月十六 老成都过年有哪些讲究

2016-02-06 10:09   来源: 成都晚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文/周海波

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厚重与炫酷,在成都每年的春节舞台上惊艳展现,而春节中琳琅满目的民俗活动,也犹如一场生生不息的接力赛,传承着巴蜀文化的精彩与灿烂。无论南北东西,年复一年的年就是我们心中永远对家人团圆的期盼,这些美好风俗传统也随着记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脑海,历久弥新。

“……过了腊八就是年” 

踏儿歌而来的成都年

在老成都人的记忆中,过年是随着一首首歌谣的节奏,缓缓而来的节日。“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街上扭。”“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白马恍得高,胖娃耍关刀,关刀耍得圆,胖娃坐海船,海船倒个拐,胖娃绊下海。”“青羊宫、真热闹,糖油果子三大炮,有的人在哭有的人在笑,哭的为了包包掉,笑的买了糖油果子三大炮。”孩子们一唱,你就知道,春节真的快要到了。

那古老的童谣更是唱出了过大年的习俗,许许多多的童谣就像在一代代成都人的心里扎了根,终生难忘,特别是春节的童谣,从祖辈一直唱到今,还将一直唱下去。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从腊八开始就有了年的征兆。而在老成都,除了家家户户准备年货、洒扫屋子、装饰街铺……童谣中的种种为过年做的准备,加上春节到来后持续到十五的游乐庆祝:新年撞钟、烧子时香、大庙会、游喜神方、人日游草堂、耍狮子、舞龙灯、元宵观灯,再加上爱玩的成都人“过厚脸皮年”的正月十六游百病,这才构成了一个欢欢喜喜、圆圆满满的成都年。

杀年猪 熏腊肉 推汤圆

老成都的新年预热

因为重亲情,重家庭,为了团团圆圆过大年,成都人早早地就开始了准备,比童谣里唱的“腊八”还要早。过去的成都,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杀年猪、腌香肠、腊肉,不单农村到处肥猪悲声嘶叫,城里也常见到又白又胖的大肥猪被开膛破肚的情形。

成都学人郑光路的《成都旧事》中记载,过去的杀猪匠鬼板眼多,他两手紧按猪头,一副不能脱身之状,看热闹的小娃娃往往会把杀猪刀递给他,这时他会低声嘀咕:“猪大爷,不是我要杀你哈,是递刀的叫老子杀嘛”。

年猪杀好后,人们在烧柴灶的灶门上方,将鲜肉串绳从梁柱上悬垂下来,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馋涎欲滴。

进入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又开始推碾汤元粉,将炒得香香的花生、核桃、芝麻、猪油与甜甜的红糖细细地舂成汤圆心子,为大年初一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征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红糖汤圆做准备。

从吃年夜饭直到正月十六

老成都过年讲究多

除夕必不可少的团年饭是人们对团圆祈求。过年有四个主题:团圆、吉祥、富裕、欢乐,排第一位的就是团圆,在情感上,始终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间的亲情与和谐。人情味,也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

吃完团年饭,老时候的成都人,讲究就多了,一直到正月十五,都被这些讲究排得满满当当的。

●团年夜到大慈寺烧香 吃过团年饭,成都人喜欢扶老携幼全家出动到大慈寺撞新年钟、上子时香。除夕夜,大慈寺僧人集聚大雄宝殿举行新春祈福法会,子夜十二点整,由大慈寺方丈和大法师启响108响新年祈福钟。与撞新年钟同时的,是上子时香,人们习惯于争相抢在新年的第一个时辰到庙里上第一炷香,以得到神的第一个眷顾。

在成都,还有个除夕晚上洗脚的习俗,那是为了期盼在未来的一年里,随时都有饭局伺候,照老成都的说法,随时被请赴饭局的人“脚板都是洗干净了的”。

除夕也有守岁的习惯。团年饭一般都是慢慢地吃,从天黑入席,一直要吃过半夜。夜半时分,一家人开始喝“分岁酒”。喝完分岁酒之后,小辈人要向长辈行礼辞岁,长辈们就开始分发压岁钱。民间认为,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正月初一“摸喜神” 初一开始,人们扶老携幼穿新衣走“游喜神方”,这是老成都人的一种民俗,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在传统文化中,财神与喜神是连在一起的,所谓“喜神”,是指带给人们吉利、欢喜、智慧的神祇。根据成都民俗,正月初一这天摸到喜神,就能一年鸿运高照、万事顺意。于是每到正月初一一大早,人们便携家带口、成群结队汇集在武侯祠内的“喜神方”,争相摸喜神、沾喜气。 “神有喜怒与人同,四时方位兆吉凶。独怪年年南门好,起因侯庙敬无穷。”这首竹枝词描绘的是正月初一,成都人成群结队、扶老携幼出游位于南门武侯祠“喜神方”的情景。

喜神即是吉祥神,“喜神方”即喜神所在方位。依照“五行学说”,南方丙丁属火,代表四时里的夏天,也寓“红运兴旺”之意,因此,成都人认为城南即是喜神的方位。加之城南的武侯祠供奉着蜀地百姓崇拜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英雄人物,这里就成为真正的“喜神方”了。

●初七人日游草堂 按成都“人日”的独特风俗,是要到草堂去和杜甫一起过。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正月初七这一天,诗人高适写下了《人日寄杜二拾遗》赠送杜甫,诗中说:“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于是,每年的“人日”便成为成都人游览草堂,缅怀诗圣杜甫的特定日子。

清咸丰四年(1854),四川学政何绍基写“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的对联悬挂于成都杜甫草堂“工部祠”,以表达对诗圣杜甫的崇敬和怀念。一时成都各界名流竞相效仿,“人日”这天省府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聚集草堂,或泼墨吟诗,或低吟浅唱,凭吊这位在蓉城流连近五年,留下270余首诗歌的“诗圣”。这一天,普通百姓也成群结队来草堂拜祭杜甫,要趁着这新春踏青游园的机会,看热闹、观表演、猜灯谜、品茶点,在“龙门阵”中寻觅杜甫在成都“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情怀和“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闲情雅趣。

●初八初九观“天灯” 到了初八初九夜里,各寺庙、会馆、街坊点起“天灯”;许多人家也在屋中挂上一盏“平安灯”。民间认为,挂灯可以驱除不祥,保佑地方清静平安。人们邀邀约约吃过晚饭,纷纷到各个地方去观“天灯”玩耍,评头论足,直到兴尽而归。

自大年初一起,老成都盛行逛庙子(庙会)、游名胜古迹等冶游活动。城乡大小寺庙,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成都人过年逛庙子、游名胜古迹,还有约定俗成的日期,如初一游武侯祠和望江楼;初七游杜甫草堂;初五初九十五,都兴游武侯祠。

●正月十五“偷青” 在成都,正月十五晚从清末以来,还流行偷菜游戏,名曰“偷青”。根据成都传统习俗,小伙子喜欢上了邻家的姑娘,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去姑娘家的菜地里偷摘几把青菜以表达爱意。而姑娘发现自家青菜被人偷摘后,便知道有小伙子恋上了自己,心中便会充满喜悦和憧憬。小伙子把“偷”回的菜交给妈妈并告诉是谁家的,妈妈如果也满意这个“未来儿媳妇”,就会用这些青菜煮上一碗阳春面让儿子吃下,以求儿子好运长青、心想事成。年后,男方父母便会托媒人上姑娘家去说媒提亲。

然而,“偷青”这一浪漫的民俗在民国时期被一些人利用来结伙偷抢农民蔬菜。据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成都各农会联名给四川省会警察局的呈文称:“流氓滥兵……下乡窃取菜蔬,大挑小揩,农民不敢阻止。”请求“出示禁止”。有鉴于此,四川省会警察局不得不“通令各分局一律禁止”。1944年2月7日,随着四川省成都市政府给市农会关于“严禁农历元宵‘偷青’旧习,以资保护农作物”的一纸指令,这个流传多年的习俗戛然而止。

●正月十六过“厚脸皮年”“游百病” 过完十五,传统意义上的年也就过完了。然而,成都人却还有一个花样:正月十六“游百病”,登上城墙漫游,据说可使一年不生疾病。按理说,龙灯已经烧棹了,这年也就过完了,可是老成都的耍性大,还要过一天年。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元宵节晚上,明清时代的妇女有一个女性专用的小型民俗活动,叫做“游百病”,据说妇女们跟着一个持香前行的人在路上行走,可健身除病。成都人把“游百病”的名字接过来,却把时间改成正月十六,把地点改为城墙上,参加的人也改成了全体民众。厚着脸皮都要多过一天年,所以成都人把这一天叫做“过厚脸皮年”。(文中所用图为代树良童谣作品)

原标题:从腊八开始一直耍拢正月十六 老成都过年有哪些讲究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