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
放眼全国头一遭保护区放火烧珍稀植物
保护区总面积1358.3公顷,这么大的面积,靠人工割草、除虫不太现实。权衡之下,保护区决定借鉴国外做法,对苏铁进行人工干预火烧实验。
李学梅介绍说,人工干预火烧实验,也称为“处方火”,就是在可控的情况下实施“人工放火”,计划性烧除,以管理植物,维持生态平衡。这一做法,在国外实施得比较多。
事实上,2010年,保护区管理局就小面积进行过3次人工干预计划性烧除措施,效果良好,未见苏铁死亡。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低强度人为控制火烧实验,攀枝花苏铁新生叶片中有机碳含量升高,活性酶增强,树势增强,抗病虫害能力增强,尤其是蚧壳虫害明显减少。但之前实验中没有设计火烧频度,也没有考虑到对苏铁种子繁殖的影响。
在制定方案、申报获批后,今年1月30日、31日,保护区正式开展了这项为期长达5年的“处方火”实验。据悉,这是目前国内首家实施人工干预火烧实验的自然保护区。
实验
涂上19种测温液测试苏铁承受火烧极限
李学梅说,本次实验,在之前实践的基础上设计更加合理。这次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弄清火成生态对攀枝花苏铁保育的影响,用更加科学、客观、具体的实验数据去证明人工火干预对攀枝花苏铁保护的积极作用,最终实现将人工干预火烧的措施,应用于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
实验开始前,保护区职工全部到位,此外还请来了当地专业扑火队员,以防火势蔓延。
实验时,研究珍稀濒危植物保育策略的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地球与环境系的刘虹副教授等人也组成专家组,带着测温指示牌赶来参加,并为这次实验进行方案审订和现场技术指导。
李学梅说,测温指示牌是在铁板上涂上19种不同的测温液,经历火烧后,通过铁板上测温液的融化情况,就能够看出火烧时,100℃至528℃的温度差,以此来观测苏铁植株的变化,确定它所能承受的火烧温度极限。
苏铁烧成光杆杆看得大家都有些心疼
实验一共设定了32个规划出来的样地,每个样地面积10米×10米,必须将火控制在此范围之内燃烧。实验之前,还要在周围各清理出5米宽的防火隔离带。同时,在样地内还设置了12部红外相机,每天早晚各拍一次,观察苏铁的生长情况。
李学梅说,当第一把火点燃,周边灌木噼里啪啦化成黑灰,苏铁叶子也成了光杆杆。大家神经紧绷,也有些心疼,纷纷拿好扑火工具。毕竟,保护区每年都会花大量人力、财力防火,而在保护区内人工放火,还是头一回。
在样地内,还用一个铁丝网盖着一些苏铁种子。李学梅说,这次实验,还会对苏铁种子实施火烧,看其能否发芽。
李学梅说,这个实验从今年开始,预计实施5年,每年进行一次烧除。
火烧之后,保护区将对周边土壤以及苏铁植株进行采样,送往攀枝花学院进行检测。主要检测对比火烧前后,土壤的PH值,所含的氮、磷、钾、镁等有机物含量,以及树体中所含的叶绿素、蛋白质、糖等物质有何变化。
同时,保护区还将对每块样地中的每株苏铁进行密切关注,对外形指标及关键生理指标进行记录测量和跟踪监测,对样地中植被状况等多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最终,是要通过火烧实验,找到哪种燃烧温度对攀枝花苏铁的影响最大,找到其温控点,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报送国家林业局,批准后,就能在保护区内大范围实施人工干预火烧。
原标题:保护“植物活化石”苏铁用火烧!没开玩笑真的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