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认知问题。2015年临近尾声,全民开始了一场“供给侧改革”的考前大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认知问题。
2016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重点已转移到做什么、怎么做上来。供给侧改革主要任务——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归结起来就是要把握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三者的关系。
本期财经咨文,约请了知名经济学家和咨询机构负责人为您解读。
产能过剩如何化解,如何减少无效供给?
政府之手重在完善优胜劣汰机制
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刘涛雄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与政策的重要调整。任何政策的实施都意味着政府之手的介入,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改变,比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变,政府的基本职能与定位没有变,变的是政策的重点和切入点。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更接近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典型症状,如产能过剩、物价低迷等。但为什么开出的药方是要更重视供给侧政策呢?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产能过剩有深刻的体制机制原因,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如果没有政府之手的介入恐难以解决;如果延续过去的以需求刺激为重点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强化产能过剩,从长期来看问题还会恶化。
不妨稍微分析一下当前经济中最突出的问题——产能过剩。在健全的市场机制下,产能是跟着需求走的。当市场需求旺盛时,企业扩大生产,产能提高。过剩的产能长期存在,说明产能没有跟着市场走。根子在哪儿?在于企业的行为,说明企业没有按照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产能。为什么?在于企业所面临的体制机制环境,许多企业宁愿在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下运行,也不愿大规模减少产能。尤其是国有企业,压缩产能往往意味着工人下岗失业,甚至企业倒闭。在现行环境下,国有企业管理者缺乏足够的激励来面对这些难题。
另一个典型的问题是僵尸企业的存在。在一个健全的市场,一个企业如果长期亏本自然会被市场淘汰,僵尸企业难以长期存在。当前中国为什么有大量僵尸企业存在呢?它们明明已经没有存在的经济价值,却依然在市场上运作,这说明,企业优胜劣汰的机制尚不健全。或者说存在一些障碍,比如说企业的破产重组,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来看,当一个企业面临淘汰时,往往是债权人首先会站出来推动企业进入破产清算或者进行重组并购。但我们的现状是,大量企业的债权人是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他们从各方面考量,或者出于对坏账暴露的担忧,缺乏推动不良企业进行破产并购重组的积极性。对国有企业而言,破产清算和重组的过程往往还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更是运行不畅。
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为政府之手介入提供了必要性,也说明政策介入的切入点首先应重在体制机制改革。供给侧改革应该和国有企业改革紧密结合,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中的企业。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优胜劣汰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政府之手应重在重建和完善优胜劣汰的机制,而不是代替市场去进行选择。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的重镇,改革任务艰巨。
(本报记者 赵若言 整理)
原标题:供给侧改革,三大关系怎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