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成都首段“海绵人行道”现身中环 30秒除积水

2016-03-15 07:23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喻倩媛   责任编辑: 马兰

成都中环海绵人行道建设工程初步成型。海绵人行道能快速透水

海绵路面剖面。

让城市像一块收放自如的海绵,遇水吸水,遇旱“挤”出水,这样的“海绵”理念,听来新奇,但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3月14日,成都中环一段长为700米的“海绵人行道示范段”,已经初露雏形。技术人员模拟暴雨雨量,将水倒在路面,半分钟内路面已无积水,不一般的海绵路面渗水能力让人惊讶。

除了海绵人行道,还会有哪些带着“海绵基因”的建筑和设施,出现在成都市民的生活中?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到,今年成都将计划投入78亿元,建设海绵城市。

现场实验

暴雨雨量 30秒自动除积水

在中环路锦华桥至锦华路一线,一段正在打围施工的人行道,有点不一般。这段长为700米的人行道上,铺设的地砖看起来又厚又大。而与普通人行道不一样的是,地砖与地砖之间的缝隙非常明显,约有一指宽,特意没有进行填缝处理。

“普通人行道的地砖一般为300×600毫米或300×300毫米,但是这个示范段的地砖规格是600×1200毫米规格。”成都市城投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前期部经理丁健财介绍,如此“大块头”的地砖,是有意而为之。为了用事实说话,他准备了一桶水,模仿瞬时雨量60毫米的暴雨,一口气全部倒在了地砖上。

记者见到,虽然瞬时浇上了大量的水,地面“吃水”的能力却没有想象中吃力。“雨水”沿着地砖之间的缝隙,分股流向缝隙之下。30秒之后,地面已经没有明显的积水或水洼。2分钟之后,大面积的水渍也在逐渐变浅,水真的被地砖“吃”了。

技术揭秘

五层“海绵体”吸水蓄水

地砖是怎么做到大口“吃”水的?“吃”下的水又去了哪?如果“吃”不赢咋办?参加实验观察的媒体,将一个个问题抛了出来。丁健财揭开了一个专门预留的观察井,揭秘拥有五层“海绵体”的人行道。

原来,这个看上去平常的人行道,地面以下却“暗藏玄机”——在地砖下面,是一层大小不一的碎石层,接着是渗水土工布,用于过滤水中杂质。接下来是20多厘米的透水混凝土,底下是级配碎石层,最后还有一层防渗土工布。足足五层“海绵体”,实现比普通人行道增加20%—30%的储水能力。

“为什么地面砖体又大又沉?这是为了让砖用自己的重量压在路面上,避免用砂浆来固定。因为砂浆是不透水的。”丁健财介绍,地砖与地砖之间也特意留出缝隙,方便雨水分流。

那么如果遇上极端天气的大暴雨,水量太大“吃”不赢咋办?丁健财介绍,在技术设计上,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因此除了暗藏地面以下的海绵结构,人行道下面还设置有与市政雨水管道相连的雨水收集管道,假如海绵结构‘吃不赢’雨水了,多余的雨水就会顺着管道排到市政管网中。而为了更好地利用雨水,这些收水管道还与周边的绿化带相连,为植物提供水分,甚至可以打造符合城市景观要求的“雨水花园”。

专家解读

未来成都有哪些“海绵体”?

“海绵城市并不是需要特别去选择一个区域来修建,每个区域从现在做起都可以体现‘海绵’的优势。最近完成改造的红星路,就在沿线绿化带中布局了很多海绵城市的理念。例如,在东升广场、督院街、滨江社区等节点处的道路、广场地面上,铺设就应用了透水材料,雨水降下来后可以像落在泥土上一样往下渗透,解决了水泥硬化路面难以渗水的问题。”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总规划师万小鹏在解读海绵城市时谈到,目前,海绵城市的理念已经运用于红星路改造、高新区、天府新区建设当中,但是建设海绵城市并不仅限于新兴区域。在启动海绵城市建设之前,成都就已经针对城市的内涝,对易淹区进行研究,分析锁定84个易淹区,并进行了专门的防涝措施。

那么,从规划方面,成都的“海绵体”将体现在哪些地方呢?万小鹏介绍,成都对建设用地、绿地、公园的储水设施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比如要求小区建设用地每1万平方米就要修建400立方的蓄水池,还要求环城生态区要重点围绕环城生态区‘六库八区’湖泊水系、城市水生态系统、交通路网系统构建积极有效的城市海绵体建设体系。

此外,规划要求在修建城市公园、机动车道的时候多采用渗透性铺装,并增加城市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等可透水地面设施来实现雨水的渗透。在此基础上,通过规划建设自然湿地、人工水库、小区蓄水池来进行雨水储存,用雨污分流等途径维持水质洁净,再通过循环原理将这些多余的雨水应用于园林灌溉,市政美化等工作中,这些都成为建设海绵城市的优势。

成都今年投入78亿元建海绵城市

曹家巷改造将建海绵示范单元

记者了解到,这条700米的“海绵人行道示范段”,将在3月底服务市民生活。而在今年,成都将开展336公里海绵型道路交通道路建设,整个城市将像海绵一样,越来越有弹性,对水的利用收放自如。

“‘海绵人行道示范段’,可以让市民直观的体会到‘大雨不积水、下雨不湿脚’的效果,不仅仅是下雨天更方便通行了,不用担心鞋被弄脏,更重要的是当整个城市都被赋予了‘海绵基因’后,将从整个水生态修复的角度,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困境。”成都市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示范段建成后,下一步将大规模在全市有条件的路段进行推广。

这位负责人表示,海绵城市的关键就是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记者从市建委了解到,今年,成都市将建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全年计划完成投资78亿元;全面开展环城生态区海绵综合体、海绵型城市水生态、海绵型小区、海绵型绿地系统和海绵型交通道路“五大工程”建设,做好336公里海绵型道路交通道路建设;加快推进环城综合型海绵体建设,建成成华区圣灯公园等一批海绵型公园绿地,在耿家巷、曹家巷、新成华大道铁塔厂等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建成一批海绵城市示范单元。

“吃水”人行道

第一层:大小不一的碎石

第二层:渗水土工布,用于过滤水中杂质。

第三层:20多厘米的透水混凝土

第四层:级配碎石层

第五层:防渗土工布足足五层“海绵体”,实现比普通人行道增加20%—30%的储水能力。

华西都市报记者赖芳杰摄影吕甲实习生庞琪

原标题:60毫米暴雨 “吃水”路面30秒除积水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