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 成都作为全省首位城市,如何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一幅生态“路线图”早已描绘: 将用科学谋划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国家生态市建设持续改进为抓手,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将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师法自然、尊崇自然,把生态系统作为绿色的基础设施来打造,加快构建起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统筹加强“两山”屏障、河湖水系、城市绿地保护建设,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尽最大能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修复,彰显自然之美,塑造优美城市生态。
成都成就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我市PM2.5浓度大幅下降
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64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8.4%;境内有国家、省自然保护区4个,总面积达1014.11平方公里;有国家、省、市级森林公园24个……打开成都的生态地图,一个个有力的数据向市民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去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围绕“稳中求进、统筹发展”工作主基调,扎实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等各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新增森林面积2.9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4%;实现林业总产值500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获得收入达到2400元以上。
近年来,我市还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区建设, 初步构建起了“两环两山两网六片”的生态保护格局。目前,基本形成85公里长的绕城高速两侧200米生态景观带。同时,还在中心城区新增了18个市政公园和10个郊区公园,建成健康绿道1931公里,二环路绿化工程建植草坪50余万平方米,三环路两侧建成50米绿化生态带。
在积极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上,设立了每年5亿元的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深入开展了燃煤锅炉、扬尘、机动车排气、饮食油烟等专项污染治理,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机制,建成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建成大气复合污染综合观测站并投入运行,大气监测布网密度全国领先。据统计,成都环境空气质量逐步改善,2015年PM10、PM2.5年均浓度相比较于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基准年的2013年下降了28%、34%,下降幅度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于前列,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
贯彻实践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2020年达15平方米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品质,我市编制了《花重锦官城2015-2025规划》。将利用适宜的自然条件,传承花卉历史源流,立足好现状基础,集中化、特色化、多样化地推进“增花添彩”,实现5年初现“花重锦官城”,10年重现“花重锦官城”的景象。同时,我市将继续推动城市立体绿化和郊区(市)县新增绿地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绿色家园150个,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牢固树立“大城市、细管理”理念,深入推进城乡园林绿化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园林绿化管理机制,全面推进绿化养护分类分级管理,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到2020年,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绿地率达到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此外,我市还将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通过建立天然林总量管理制度,对274.8万亩国有林和集体公益林实施森林管护,对103.1万亩集体公益林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加大公益林人工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同时,还将积极协助天府新区兴隆湖等湿地公园申报创建国家湿地公园,启动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二期工程建设。并认真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
治理污染
今年将用无人机巡查
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开展美丽成都行动,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因此,花大力实施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我市下一步将重拳出击。
记者了解到,在总量减排方面,我市将启动“十三五”总量减排工作方案编制,对化学需氧量、氨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5项主要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外,夯实烟粉尘、总氮、总磷数据,按照国家要求纳入区域约束性控制指标。强化总量减排“一岗双责”意识,签订“十三五”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落实总量减排责任,形成总量减排工作合力。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我市将推进重点企业脱硫、脱硝、除尘,整治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推进“禁燃区”外锅炉达标治理,郊区(市)县建成区内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累计淘汰75%;继续强化扬尘污染控制,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筑工地扬尘在线监测,大力实施道路扬尘治理“四大工程”;严控机动车排气污染,严格执行机动车环保检测制度,区(市)县要按新《大气污染防治法》要求,切实履行属地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的监管职责,力争2016年全市黄标车基本淘汰完毕;采取遥感卫星巡拍、无人机巡拍和车载巡拍等方式,加大全市域大气环境巡拍力度,及时查处大气污染行为;深入开展臭氧污染治理对策研究;开展成都及周边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在水环境治理上,继续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建立健全水环境治理长效机制,防止污染反弹。同时,我市将完成中心城区4座污水处理厂的提标升级改造;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加快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我市将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出台成都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加快构建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我市将对456家应达新标工业企业达标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提升重点行业企业排放标准,今年将完成60个项目的清洁生产审核技术评估,100个已评审项目的验收工作。
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抓手
夯实“两山”生态本底
“良好的生态本底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托。”
市林业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龙门山、龙泉山是成都市的生态屏障,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具有涵养水分、改善生态的重要作用。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推进“两山环抱”生态屏障建设,按照《龙泉山脉生态提升工程总体规划》,启动实施龙泉山脉生态提升工程(省市共建),拟用3-5年时间,完成10万亩的改造提升和景观景点打造工作。届时,将新增森林面积10.06万亩,提质森林面积3.3万亩,龙泉山脉森林覆盖率将提升8.75个百分点,由现在的51.04%提高到59.79%。
“龙门山的生态保护工作,将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申报建设为主要抓手。”
市林业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拟规划形成“一带、两区、一基地”的空间结构,包括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规划建设面积约为1616平方公里。“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在龙门山山脉,首要的效果是保护了大熊猫,更大的意义在于保护了这片区域内的所有动植物,保护了龙门山这个成都生态屏障。”
本报记者 李凌翌 王琳黎
专家解读
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作为引领“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备受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近年来,成都通过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等,在绿色发展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成都通过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将继续贯彻落实好绿色发展理念。”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周灵认为,生产方式绿色化,就是要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导向,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推动绿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活方式绿色化,就是要鼓励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本报记者 刘飞 实习记者 王鹏
原标题:到2020年 成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达1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