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稿源  »  正文

让奉献成为自觉——记成都中医大学万德光教授

2016-04-28 15:43   来源: 四川新闻网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史建婷

五十余载风雨兼程,古稀岁月壮心不已。在平凡岗位上,在无私大爱里,她无不透射出一名老教师对党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她就是著名的中药学专家,国家首届教学名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万德光教授。在与学校共成长和与中医药事业共发展的50余年中,万德光教授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以党员的品性引领师生,以教师的德性感染师生,以学者的知性启迪师生,以母亲的胸怀关爱师生。她始终以共产党人的使命与责任激励自己,以满腔的热忱扎根于中医药事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展示出共产党人的不平凡。

一名拥有四个生日的特殊者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生日,可万德光教授却说她还有另外三个生日,那就是在她价值生命的历程中最重要的三个日子:加入少年先锋队、加入共青团,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特殊生日。视党为精神生命的母亲,满怀对党的赤诚之心,将自己个人的价值理想融入党的伟大事业,倾注全部的心血,将自己的职业、事业统一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作为一名老党员,万德光教授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中医药事业的无限热爱,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党员的使命感,克服种种困难,在执着追求人生理想的道路上,以自己的不懈努力谱写了华丽的乐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可每每谈及成就,提及荣誉,她总是说,“应该感谢党、感谢学校、感谢组织,这些成绩不属于我个人,是党和国家培养的结果。”

回顾自己1959年参加工作以来的心路历程,万德光教授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党的事业,就注定要为之奋斗终身。自从进入中医药高等教育这条战线,自己就像一名过河卒,一直拼搏在中医药事业上,从未动摇过,从没想过要退缩和退出这条战线。实践自己入党的誓言,体现党员本色,就要在追求卓越的努力中为党旗添彩,为党的事业增色。她始终在教学、科研、管理中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体现党员先进性,以职业为事业,在人生目标的实现中创造价值,体现价值,奉献价值。万德光教授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生物学,中医药对她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参加工作之际,也是中药学专业创办之初,除了现成的古代本草文献之外,结合现代实际的中药学教材几乎是空白,都需要作大量开创性工作。二十出头的万德光教授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独自编写《药用动物学讲义》,并首次在中医学院开设《药用动物学》课程。1960年,万德光教授参加了全国首次中药资源普查,随普查队进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那时,环境条件异常艰苦,翻越二郎山、折多山,历经艰辛,跋山涉水,终于抵达甘孜,她顾不上路途的辛劳,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由于交通不便,牧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州政府很关心普查队,给每个队员发了一匹马。普查队白天骑马挎枪,翻山越岭开展调查并采集标本,夜晚住宿帐篷或藏胞民舍。万德光教授运用自己所学的植物分类学知识辨认中药原植物,第一次看见野生的川贝母、冬虫夏草、大黄、羌活、雪莲花、麝等药用动、植物。她深为我国丰富的中药资源所感动,也使她更加真挚地热爱上这个专业,增强了为中医药事业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在其后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始终坚持边学边教的信念,坚信中药服务民众的重要价值。弘扬优秀中医药文化,发掘中药“瑰宝”,正是这种济世为民的信念,支持着她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前进。

继承传统,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1983年,万德光教授出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她以战略的眼光,务实的行动致力于我国中医药教育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任副校长的10多年里,她贯彻边探讨研究边付诸实践的原则,先后主持开展了《高等中医药教育按类招生分段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探讨》、《面向21世纪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药类专业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办学体制改革与高等中医药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探讨》、《21世纪初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进理论,实践的成果也深化了理论研究。她的理论研究成果先后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人才培养的征途上,万德光教授执着奋进,一刻也不愿停息。2008年,她光荣退休了,老伴张先生对她说“欢迎回家”,本以为她就此可以共享天伦,安享清闲,可是,她却“退而不休”。她无法离开自己深爱的中医药事业,无法让自己停顿下来。秉承奉献的自觉与习惯,她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党员气概,更加勤奋地的致力于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建设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她作为《药用植物学》国家级精品课和中药品质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负责人,万德光教授想到的更多是为学科、为团队培养接班人。她主持的国家级教学团队经费全部用于团队建设,并要求教授级教师做好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开展团队示范教学活动及教学经验专题报告,要求青年教师立题开展教学研究,结题报告自己的成果。她严格要求团队,同时更严格要求自己。凡事一定勇挑重担。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她不顾年迈与身体的病痛,2009年及2010年,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她都亲自给团队教师讲示范教学课,其中2010年3月的一次示范教学课,一讲就是4个学时,令老师们十分感动。为支持中药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她领衔主持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药资源专论》,在召开的2次编委会中每次她都亲自主持并审阅全部书稿。她用行动告诉学生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信念执着。

万德光教授从教50余年,为国家的中医药教育、教学和科研做出了巨大贡献。1993年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药用动物学》教材并于1996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优秀教材一等奖。1997年主编出版的《中药分类学》专著,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总结了中药的分类方法,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九五期间,主持完成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66味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远志质量标准规范化的研究,该攻关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承担了科技部863攻关项目——50种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远志炮制品工艺及质量标准规范化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采录了这一研究成果,随后主编出版了100万字的《四川道地中药材志》。同年,她荣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奖。2004年获得中国药学发展中药奖,其成果被编入2004年《中国药学年鉴》的药学人物。面对众多的成果和荣誉,她却告诉弟子和学生说,“我的一切都是党给我的,我个人的成长与事业发展都离不开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

始终力行四个并重的人

50多年来,万德光教授始终坚持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始终坚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为人与治学诸多方面为广大师生树立榜样。在工作中,她始终践行四个并重,即坚持教书育人并重、言传身教并重、做人做事并重和教学科研并重。四个并重的理念,深深地影响并激励着广大青年教师立足岗位敬业奉献。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万德光教授是坚持教书育人并重的标杆。在万德光教授的教书育人中她心细若发,无论是学习科研还是生活,她都无微不至地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一滴水映射一个世界,一个细节彰显一种精神。为保证字迹整齐,在给学生写鉴定或推荐信时,她总习惯性地取来小孙女练字用的方格纸垫在下面,一丝不苟地书写,绝不马虎。中药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拉丁文,她就主动联系四川大学的拉丁文老师,让学生去学习;研究生做实验,学校的实验室若不具备所需条件,她就主动为他们联系四川大学、甚至北京等地的实验室;研究生做毕业论文实验研究需要连续采集实验用药材,她就在家的后院种植了多种药用植物,有从峨眉山采挖回来的黄连;青城山采挖回来的川产苦丁茶、辛夷、扁竹根;中江采挖回来的丹参,三台采挖回来的麦冬、川枸杞等。已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的黄林芳,当年做博士论文的实验材料苦丁茶至今还保留在那里,生长茂盛;已是成都医学院副教授的游元元,当年做博士论文实验多次采集的桑叶、桑枝取材于她家后院的那棵桑树,如今已长成了大树。

万德光教授总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言传身教,于无声处胜有声。200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的国锦林考取了万德光教授的博士生。国锦林满怀感激地回忆说,“由于中医药基础较为薄弱,攻读专业时,万德光教授针对我的情况,悉心制定了个体化的培养方案,首先开录了一个详细的中医药基础类书目给我,要求一年内读完并考核;同时要求我旁听本科生的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等课程并定期探讨交流。经过万德光教授耐心细致的指导,我的中医药基础知识掌握很快。针对我的实际情况为我制定毕业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成果最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SCI文章1篇,毕业论文获得成都中医药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这些工作为我后来开展中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她是坚持言传身教并重的榜样。退休后的万德光教授依然忙碌,她依旧坚持在教学科研等岗位上,仍然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教学督导、科研咨询等各项工作中。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秋季学期第一堂课,她早早地坐交通车到温江新校区为本科生上课,下车时天下起了瓢泼大雨,万德光教授冒雨奔进教室,尽管淋湿了衣服,她仍坚持把课上完,在场的师生无不为之动容。“工作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做应该做的事,第二层是做喜欢做的事,第三层是把应该作的事变成喜欢做的事。先生属于第三层境界,是我们追随的榜样!”万德光教授的弟子这样评价注重言传身教的万老师。

她是坚持做人做事并重的模范。每一届新生入校时万德光教授对新同学说的第一句话总是,“做好人,做好事。”她认为,要做好人才能做好事,做好学问。她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在讲授中药品种品质与药效时,反复强调药物的安全有效是第一位的。她十分注意教授学生对药材真伪的鉴别,强调医者仁心的古训,强调伪劣品轻则无效,重则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

她是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表率。万德光教授在长期科研实践中,始终把创新作为自己的追求,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开辟新领域。而提起她的讲课,无论是已身为人师的昔日弟子,还是才听了几周课的本科生新生,都不约而同称赞:她的课条理清晰,信息量大,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教学不是单纯地讲课,而是在讲课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思考并寻求问题的解决,进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她常说,“教学无止境,创新亦无止境。我们教师只要多一分远见、多一分勤勉、多一份责任心,完全可以将教学与科研引入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对教师而言,一切教改和科研都需要落实到为学生讲好每一门课和每一堂课。”

近二十年来,万德光教授积极探索中药研究方法和理论,拓展中药研究领域。其中,中药品种、品质与药效相关性研究是其提出最具代表性的新领域,其基本思路是:要提高中药的疗效,必须重视中药材的品质;要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必须重视中药材的品种。通过三者的相关性研究,揭示中药材品种的重要性及影响中药品质的诸因素、中药的化学成分与中药药效的关系,探索体现中医药特色的规范化质量标准。这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中药开展的系统研究,将本草考证、原植物的品种鉴定、药材的品质评价与药效评价四者结合起来,综合利用本草学、分类学、化学、药效学、分子生物学、信息学等学科的技术和方法,揭示影响中药材品质诸因素的内在关系,筛选出先进的、实用的、可操作的指标。此项研究成果已反映在由她主编成近百万字的《中药品种品质与药效》里,在中药理论研究上首次提出了中药品质理论的九个论点,出版了《中药品质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并得到同行的肯定,其理论观点被收入研究生教材《中药鉴定专论》和《中药资源专论》中。并自1991年来,按此研究方向培养了30多名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为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崇尚四字箴言的共产党员

教书旨在育人,育人重在育德,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德性,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言行,身教重于言教。“以心方能育心,以魂方能育魂。”在万德光教授身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她学术的魅力,更能体味到她人格的力量。她一直崇尚并身体力行的爱严实明四字,集中地呈现了师者风范,展示出学问一流和人格一流的大师情怀。

万德光教授认为,当教师,心中要永存一个爱字。爱党、爱祖国,要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更要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朋友和家人。

说到热爱教育事业,校园里一直流传着万德光教授上课的三早,即早起、早走、早到。只要上午有课,她就会早早的起床,提前来到课堂,与学生早见面。这三早是她多年以来养成的习惯,学校迁到新区的第一堂课,因怕上课迟到,她可以足足早到教室半个小时。

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术带头人,万德光教授先后为本、硕、博各种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药用植物学》、《药用动物学》、《中药分类通论》、《中药现代生物技术》和《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等课程,几十年如一日,即使在担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期间,她也从未离开过教学岗位,一直坚持为本科生授课。

万德光教授爱学生,体现在她平常关心学生的点点滴滴。每当新生进校,万德光教授都会把学生找来单独谈话,召集新、老生见面交流。学生和她亲如一家,经常到她家去促膝谈心。连老伴张老师都熟悉她的绝大多数学生,随口说来便是一大串准确的名字,如数家珍。

万德光教授的昔日弟子,如今已是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资源与鉴定系主任的严铸云教授回忆道,“读书时逢年过节,只要先生在成都就总要把全体学生请到家中吃饭。记得有一次过端午节,先生在外地出差,专门打电话委托老伴张老师把煮好的棕子和咸蛋送到学生寝室。”

万德光教授常说自己有三个家,一个是自己的小家,另外是学校和祖国两个大家。她的大儿子曾抱怨说,“妈妈,您跟学生说的话远远多于对我们说的话。”对此万德光教授不无遗憾地说,“我也非常爱自己的家人,想尽力当好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前几年,万德光教授的母亲因病瘫痪卧床,她一直守候在母亲病榻之前照料。2008年3月母亲的病情加重,为了不耽误工作,她还同时修改4位博士生的论文。研究生见她太辛苦,纷纷要代她照顾她的母亲,她却婉言拒绝,因为她觉得悉心照顾母亲是她作女儿对母亲的爱……

在治学态度上,万德光教授崇尚一个严字。首先,万德光教授始终严于律己,严谨治学。在组织编写《四川道地中药材志》时,她要求对所收载的每味药进行道地性考证,做到“言川产必有据,言道地求其源”。她为了考证川木通这味药材的确为川产道地药材,便穷根溯源查其出处。有文献提到,在清代出版的《天宝本草》书中有川木通记载。为了找到《天宝本草》,万德光教授亲自查阅了省图书馆和四川大学图书馆,在图书馆得到线索:此书在成都市温江区图书馆可能有收藏。万德光教授委托弟子前往,终于找到了《天宝本草》的孤本并详细进行了查阅摘录,亲自对其考证,终于证实了川木通确为川产道地药材的依据,达到了自己立题的要求言川产必有据。2005年暑假,她和编写组的成员一起对《四川道地中药材志》书稿进行最后编审。为了赶在四川召开的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之前出版,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了3个多月。作为主编,她逐字审定书稿,有时忙得饭也顾不上吃。其次,万德光教授始终相信严师出高徒的格言。她总是反复修改每一位博士的毕业论文,修改五六次是家常便饭,论文的每一稿都会逐字推敲修改,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当时她还是副校长,白天行政工作繁忙,常常在晚上批改论文到深夜。她的研究生们常议论说,“万老师追求完美,不敢马虎。”在她严谨风格影响下,她弟子们也养成了严谨的品性,以细致科学的精神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骄人业绩。

万德光教授的弟子、如今已是博士生导师的刘友平教授回忆说,“先生要求非常严。记得当时在做九五攻关项目,同时又要撰写毕业论文,任务很重。有一种药材的化学成分不稳定,很难分离,我有想放弃的想法。先生要求我必须做到山穷水尽,证明此路不通后才能另换路径。在先生的坚持下,这个难关终于攻克了。”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除了高标准严要求,万德光教授还崇尚一个实字,即踏实、务实、有实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万德光教授所从事的学科是应用性学科,要辨认药,要到野外考察,了解药用动、植物形态、生境、品种、栽培、采集、加工等知识,还要动手做实验,应用本草考证、生物学方法与技术、化学方法与技术去鉴定品种,评价质量。因此,踏实、务实的作风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几十年来,为考察川产药材,她带学生野外实习,几乎踏遍了四川的山山水水;出差到中药材的一些产区如云南、重庆、安徽、新疆、海南、黑龙江等地,也总不忘抽时间到野外去作药材资源调查,采集药材标本,这几乎已形成了她的一种职业习惯。即使年纪大了,万德光教授仍然坚持亲自采集研究用实验材料。2003年夏天,已经近70岁的她仍和学生一起去江油银杏种植基地考察。日照强烈,学生都劝她在山下树荫处休息等待。她却坚持和学生一起上山、观察测试、亲自采样。从12点半到下午4点,从山脚到山顶,边看边测边讨论,直到测试完毕一同下山。她说,“科学研究必须自己动手,必须身体力行,凡能自己做到,绝不假手于人。”

万德光教授在名利面前明字当头,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2003年万德光教授在获得全国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之后,对采访她的媒体谈感受时说,“教书育人是我一生的追求。我心目中的名师不在名,而在明,即做一个明白的教师、明德的教师、明智的教师。”她教书育人,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背后是辛勤的耕耘,艰辛的付出。就上课而言,她总说当教师要备好课才能讲好课,自己教了一辈子书,备了一辈子课,并且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她说,《药用植物学》、《药用动物学》内容多课时少,要讲得精深活备课是关键,备课是教师深化知识、更新知识的过程,不可因熟悉而偷懒。无论教过多少遍,每次上课前都要认真翻阅教案,思考、补充和更新讲授内容,她常常备课到深夜,实在困了就打个盹,精力恢复后继续工作。凡有课时,一切都为上课让路!”万德光教授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

在中药品质研究学术论坛暨万德光教授从教五十周年庆典上,为了向从教50年来为学校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在中药品种、品质研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万德光教授致敬,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忠元教授即兴赋诗一首,“万卷华章育英才,德高身正显风范;光阴抹去民众疾,师恩恰犹千重山!”这,正是万德光教授的真实写照!(蒋亮 代朗)

 

原标题:让奉献成为自觉——记成都中医大学万德光教授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