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校院地协同创新的成都力量

2016-05-15 07:43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史建婷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确定了首批28个双创基地,四川大学位在其列。

这并非是一种偶然。去年底,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决定》,提出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为打通“两通道”之一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成都正与在蓉高校院所一起,倾力共筑“创业之城”,加快科技成果本地转移转化。

引导之力

政策支持 成果转化不再墙内开花墙外香

打开成都创新地图,不难发现在这座创业创新沃土之上,科研院所高校、“国字号”重点实验室可谓星罗棋布。在这里,聚集着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高等院校逾50所,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9家,高分子材料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达近50个……“以前,很多项目都向沿海城市转化,而现在,这样的状况正在得以极大改观。”川大智胜负责人的话,代表了成都创新创业的新图景——高校成果转化不再“墙内开花墙外香”。

今年,为贯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国务院若干规定,在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成都十条”的基础上,我市加快制定《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的“成都新十条”。“新十条”明确提出,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在岗兼职创业和离岗创业,允许高校院所非正职领导因成果转化需要兼职取酬等,以持续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对此,四川大学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为成都探索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提供了高校样本。

政策体系的构建,激发了创新创业主体的活力。去年,我市100余位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带着成果和技术创(领)办企业,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900余项,带动全市新增科技型企业1万余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7858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

破障之力

携手高校 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

4月15日,成都市政府与四川大学签署“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以“三权”改革为核心,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为载体,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破除制约校地协同创新桎梏。

目标推进“时间表”已明晰在案——到2018年,双方共同推动全面创新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成果,为全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校地协同创新机制提供示范和基础,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到2025年,共同将四川大学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大学,为成都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提供支撑。

“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有战略,更要有实现战略目标的突破创新与现实举措。”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表示,四川大学将与成都携手,在基因治疗等世界领先的一流学术领域等多个领域实现创新突破。

“共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信心,在多个领域的改革之中,透露着行动的决心。据悉,在探索共建新型校市合作创新平台的命题上,双方将围绕先进功能材料、生物治疗与创新药物、精准医学、绿色能源与低碳技术等领域共同建设集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移、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将推动建设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区,打造环川大创新创业“三带四区一城”,承接成果溢出和转化,培育创新创业群落;支持四川大学联合牛津大学和匹兹堡大学,共建“3+3”国际创新创业学院(研究院)。同时,支持四川大学、武侯区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内生性发展”的全新模式建设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支持四川大学与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共建四川大学天府创新研发中心。

推动之力

百花齐放 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持续升级

目前,成都正以科技成果“三权”改革为突破,构筑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的制度基础。同时,以构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抓手,搭建创新平台,并以规划建设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区为依托,探索城市产业经济转型发展新方式。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以西南交通大学为核心,成都市政府与西南交通大学签署《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持续提升我国轨道交通国际竞争力,并在全国高校率先试点“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

以电子科技大学为核心,成都高新区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一校一带”,通过联合共建合创空间、新型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电子信息产业园、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基金,以“互联网+”为核心共同打造“中国硅谷”;

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合作,按照“研究院+产业园”模式,双流区将引入与各高校关联的新兴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等先导性战略新兴产业项目预计超过300个。

……

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持续升级的成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正在成为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本报记者 缪琴

原标题:校院地协同创新的成都力量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