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司婉靖
4月8日,成都成华区杉板桥铁路道口处,废弃的铁路线密布在荒草间,铁轨交错复杂。工人们抡起铁锤,一颗颗道钉应声而落。这里是成华区八里庄二仙桥片区货运网状铁路的拆除现场。到本月底,1条铁路走行线、25条铁路专用线将全面拆除。受制于区域内货运专线纵横交织、“割裂”城市的发展“瓶颈”从此彻底打破,为被铁路分割的21个规划街坊区和近30余条规划道路落地实施奠定了基础。
铁路货运专路拆除背后,正是成华区大力推进“北改”,加快仓储物流区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作为曾经的成都老工业基地,成华区抓住“东调”、“北改”两轮城市腾笼换鸟机遇,持续推进原工厂企业、货运仓库、专业市场、铁路专线等拆迁,重构城市产业布局,让过去“老工业基地+大农村”的面貌彻底改观,宜人成华屹立城东。
与此同时,随着“北改”的推进,为城市发展腾挪出了新的空间,也让成华区面临新的考题:如何填补城市发展“短板”,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新成华?
“规划道路建设、绿地广场建设、配套设施建设、河道综合治理、产业项目推进、土地整理上市、大联动微治理、零距离接触、个性化服务……”抢抓“北改”重大机遇,以北改核心区——八里庄片区为依托,成华区有了自己的选择路径:做好城市建设这道填空题,以小街区规制为引领,打通片区“毛细血管”,重塑现代城东新格局;做好城市治理这道选择题,以“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精简优化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公众参与、社会协同,联动发现、联动解决,深入实施“大联动微治理”新机制。一手抓立城优城,一手抓惠民服务,走出了“北改”成华特色的实践新路。
立 城 优 城
八里庄片区率先实践“小街区”转型升级
作为曾经的东郊老工业基地组成部分,八里庄片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聚集了成都东货站、101仓库、机车车辆厂等大量的物流、仓储企业。伴随着企业的聚集,承担着为企业运送物资的网状货运铁路专线应运而生。与之相伴随的,是上世纪60年代为企业“量身定做”、“入厂进户”的铁路货运网线。随着铁路专线外迁,过去铁路线网切割城市的局面将得到彻底改观。也为区域发展,留下了发展的“真空”。
如何拆旧建新,是新常态下城市改造面临的新命题。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成都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部分区域大宗用地开发较为普遍,形成宽马路、大广场、超大社区,既加大了出行距离,迫使人们开车出行,导致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等“城市病”,又导致城市摊大饼扩张,造成街区宜居性不高,社区活力缺乏。
建城优城,规划先行。利用“北改”这一契机,围绕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新成华,成华区在八里庄片区改旧建新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路径选择。
“不同于大街区将城市割裂开来,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单元的规制,小街区是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成华区有关负责人认为,八里庄片区无论是区域规划还是产业打造,都较早融入了这一理念。2015年11月,八里庄片区最大城市综合体招商·中央华城开建。“项目最具特色的是形成‘上连下通’的立体交通格局。”招商·中央华城相关负责人透露,该项目将在地上建设一条长约500米的“二层步行连廊”,把所有商业楼宇“串联”起来,地下则将通过地铁7、8号线站台打通负一楼的行车区域。
目前,成都市在全市选取“6+3”个示范区,践行小街区规制。其中,包括位于八里庄片区的关家片区,试点面积0.72平方公里。
“小街区规模适宜、呈开放式,有各种服务配套,就像细胞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一旦稳妥实践推进,将更能促进城市活力。”成华区在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中,经过充分研判,认为关家片区“小街区规制”示范区规划建设工作,应遵循“交通系统完善、空间尺度合理、土地功能复合、社会服务便捷、生态环境宜人”的理念,重点突出“开放式街区单元、立体型交通体系、特色化城市风貌”三大特色亮点,确保高品质、系统性、快速度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形成示范效应。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在成华区的实践中,比较具有地方特色的就是增加了“院落+社团”微治理实践,提升“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能力。
目前,成华区正按照“规划道路建设、绿地广场建设、配套设施建设、河道综合治理、产业项目推进、土地整理上市、大联动微治理、零距离接触、个性化服务”等任务系统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
据悉,今年年内启动东郊记忆路、建设南路南延线、枫丹路等8条规划道路建设,总里程约3.2公里。启动配套幼儿园、社区中心建设,确保圣灯小学年内完工,协调国家电网加快实施110KV变电站前期工作,力争2017年启动实施。重点推进方家沟、下涧槽河道改造,并结合相邻建设项目整体进行景观提升打造。全力推进招商·中央华城、万科金色乐府、鼎城上都等既有项目促建工作,加快形成产业发展载体。对多个项目内街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定位、统一风格,着力打造东郊记忆特色商业步行街区。严格规划管理,在建设项目审批中落实地下通道、地铁接口、空中连廊、开敞空间等规划要求,创建现代化立体式活跃型的城市空间。
成华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关家片区为试点,在北改中加快推行小街区规制,将有利于打通片区“毛细血管”,提升片区交通承载能力,深度挖掘北城的核心功能,增强城市舒适度与宜人度,重塑现代城东、宜人成华的城市新格局。
细 管 理 、 微 治 理 、 大 服 务
社会治理和服务迈向扁平化、信息化、零距离
4月26日,成华24小时民生服务热线96966电话铃声响起:建设路某街道,被开发商在做广告宣传时用铁丝捆扎,至今未拆除且存有铁钉,影响树木生长和行人及车辆安全。民生服务热线工作人员立即通报区城管局、建设路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立即赴现场查看,城管局对银杏树上的铁丝进行了清理。整改完成后,工作人员又致电反映情况的市民,收集处理结果的意见和建议。
民生热线,不仅仅是牵个网线这么简单。这背后,是成华区整合公安、城管、环保等25个部门和14个街道的共同“大联动”。
“大联动微治理、零距离接触、个性化服务。”作为较早探索治理服务网格化、信息化的城区,成华已建立健全了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即按每个网格300—550户的标准,将全区103个社区划分为855个网格,2000余人的网格员通过移动终端服务设备,走街串巷、活跃在基层群众身边。
2015年以来,成华区以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总揽,通过构建“院落+社团”微自治体系,发挥2000多名社区网格员线下服务作用,最大限度推动服务治理向社区、院落、楼栋、单元覆盖,向每户、每人延伸。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成华社会治理更进一步。
2015年12月9日,成华区服务治理大联动调度中心启用。目前建成了基础数据库、96966民生服务热线、地理信息平台等10大板块构成的一期工程,已成为集市民诉求调处、公共服务、城市综合管理等功能于 一 体 的 综 合 信 息 平 台 。96966民生服务热线是成华区统一的民生诉求“一号呼”。通过整合24个部门服务热线、区长热线及其他诉求来源渠道,启用统一的市民服务热线96966,20名专职接线员24小时受理各类诉求事件,构筑起便企利民“绿色通道”。同时,成华区充分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着力打造网上政务大厅、手机APP、微服务平台等“一网办”政务服务系统,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办事。
成华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地处成都市东北部的成华,成南高速、成渝高速、成绵高速等城际快速通道起止于成华,拥有成都东客站交通枢纽……同时,成华区社区结构复杂,有工业企业生活区演变过来的社区,也有老居民小区、新建小区,还有农民集中居住小区、拆迁安置小区等,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作为社会治理和服务创新探索的实验区。
随着“北改”、棚改等工程的推进,以及转型升级的加快,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社会治理、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为此,在城市转型升级,尤其是在“北改”攻坚中,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成为大势所趋。在全力推进“北改”过程中,探索“大联动,微治理”的新机制,成华以“大联动”信息系统为依托,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民生诉求“一号呼”,政务服务“一网办”,便民服务“一窗式”,生活服务“一个圈”,让市民足不出户、指头一点,就能轻松享受优质的城市服务。
原标题:小街区规制引领“大联动微治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