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5月21日电 20日,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结果向社会公布,其中有慢性乙肝一线治疗药物替诺福韦酯,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药物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
与之前公立医院的采购价格比较,3种谈判药品价格降幅均在50%以上,其中吉非替尼的月均药品费用将从约15000元降至约7000元。乙肝、肺癌患者用药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大大提高。
来源:国家卫计委网站
三种药降价后能省多少钱?
——月均药品费用最多降8000元
此次谈判的药品总共有3类,分别是替诺福韦酯、埃克替尼、吉非替尼,谈判后,3种药品降价幅度分别为67%、54%、55%。
其中,替诺福韦酯属于专利药,谈判之前的月均药品费用约1500元,谈判后的月均药品费用降至约490元。
埃克替尼、吉非替尼等是用于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分子靶向药物。埃克替尼谈判之前的月均药品费用约12000元,谈判后的月均药品费用降至约5500元。吉非替尼谈判之前的月均药品费用约15000元,谈判后的月均药品费用降至约7000元。
“大减价”药品有何临床价值?
——治疗乙肝、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良好
此次谈判的药品之一替诺福韦酯,是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最新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慢性乙肝的口服药物,其对于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适应证广泛,对妊娠期妇女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且可用于各种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
据了解,目前,病毒性肝炎仍是中国重大传染病防治重点之一,疾病负担较重。在中国,慢性乙肝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时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非常必要。
而替尼类靶向药物可使符合适应症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的精准性提高、生存期延长。
这类药品在中国的用药需求也很广泛。来自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原发性肺癌(简称肺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生率居恶性肿瘤首位。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的80%,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为何要建立药品价格谈判机制?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降低患者用药负担
今年两会期间,在谈到一些国内无法生产的“救命药”问题时,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就曾表示,部分专利药正展开国家谈判。国家卫计委采取一些措施,选择了包括癌症治疗等重大疫病治疗的大约五个品种的药品,通过国家谈判的方式使这些药品的价格降幅达到约50%以上。
今次公布药品谈判结果后,国家卫计委方面表示,建立国家药品价格谈判机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降低广大患者用药负担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项体现国家意志和决心的惠民工程,国家药品价格谈判机制有利于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合理降低专利药品和独家生产药品价格,减轻医药费用负担,提高药品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同时,其对于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引导中国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经历了哪些过程?
——历时超半年 谈判小组进行多轮谈判
去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卫生计生等16个部委(局)建立起部门协调机制,组织开展了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试点工作。根据中国重大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的用药需求,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回应社会关切,组织专家充分论证,遴选价格高、疾病负担重、患者受益明显的治疗乙肝、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专利药品作为谈判试点药品。
11月下旬,国家药品价格谈判试点正式启动,谈判小组先后与乙肝、非小细胞肺癌专利药品相关企业进行多轮谈判,在谈判药品价格、直接挂网采购,完善医保支付范围管理办法、做好国家药品谈判试点与医保支付政策衔接等方面达成共识。
各方最终形成共享多赢的谈判结果,谈判药品价格降幅均在50%以上,与周边国家(地区)趋同。
原标题: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出结果:3种药最高降幅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