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日报专栏  »  正文

中国故事,就是我们寻找的经典

2016-06-13 09:53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高赛琦   责任编辑: 史建婷

日前,“中国故事与文学理想”四川首场报告会在省图学术报告厅举行,“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李敬泽,和“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作为演讲嘉宾,和众多有着文学理想的观众一起,围绕“茅奖”分享各类文学话题。

 

阿来,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现任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从1994年《尘埃落定》写出至1998年出版期间,阿来由阿坝州一家杂志辗转到四川成都《科幻世界》,由编辑到社长,将《科幻世界》由一本杂志变为五六种,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类杂志。

李敬泽,1964年生于天津。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毕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人民文学》主编,创办了英文文学期刊《Pathlight》。著有《反游记》等评论集、随笔集多部。

采访手记

2016年初夏 成都

李敬泽身材不高,长期的大剂量会议消耗了他的有限时间,即使如此,他的名言是:“一个人永远不要说没有时间读书。”从休息、睡眠里挤出时间来读书写作,就成为他的不二法门。李敬泽去年11月底在西安音乐厅与贾平凹一道为我颁发了“中国报人散文奖”;今年4月在扬州音乐厅再次为我以及5位获奖者颁发“第四届朱自清散文奖”。他有一种壮压会场的凛然气度,以一种不徐不疾的语速,语调深沉,条理清晰地诉说着他对于文学以及未来的看法。

李敬泽认为,中国现在的这批作家是第一代在写作时不仅考虑中国读者,还放眼全世界的作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故事”开始有了新意义。这里的中国故事并不是宏观经验,而是日常生活,恰恰是这种东西最容易被我们忽略,“在这个一睁开眼就打开微信、微博的时代,你的眼睛停不住,耳朵关不住,信息像洪流一样冲击着我们,我们很容易觉得对这个世界无所不知。但一方面我们也是前所未有的所知甚少,我们把所有时间都用来了解每天跳出来的那个世界,却没有留下一点时间去关注那个跳出来的世界之下,人们的生活是怎么运行的?人们有没有留下一点时间和自己相处……但是,文学就是要提供超越概念标签的丰富饱满活生生的东西,培育我们对他人的想象,让我们在情感上对万物的看法不那么偏执,更具同情心和自省精神。”

这是前不久在四川省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办的“中国故事与文学理想”首场报告会,会谈嘉宾李敬泽与阿来谈话的“开场白”。李敬泽说,这次演讲是以茅盾文学奖为线索,所以总结一下茅盾文学奖,第一,它是中国故事。茅盾文学奖从开始到现在,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一部又一部的作品,都是在反映中国人的生活、记忆、梦想,都是对于“何为中国”的一次个人表述。第二,获茅奖的一代代作家,也是用他们的作品,在时代变化中,见证文学理想之光芒,以及文学如何追求真实,文学如何有利于表现我们的经验,文学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中,去寻求探索和建构一种生活的意义……所以可以说,茅盾文学奖既是中国故事,也是对文学理想的持续坚守和重生。

经典,都是对“何为中国”的一次个人表述

对话

茅盾文学奖就是讲中国故事

记者(以下简称记):2016年是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的四川周克芹逝世26周年,也是他诞辰80周年。就在4月29日,茅奖得主陈忠实于西安病逝。

李敬泽(以下简称李):1982年,四川作家周克芹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后来路遥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陈忠实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这3位已逝的作家,是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茅盾文学奖是讲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周克芹等作家的小说,深刻有力地表达了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复杂经验,以至于不管是当时还是后来,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都会深深感到,小说里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也是我的生活,我的想象,我的苦难。路遥、周克芹和陈忠实的小说,就是伟大的中国故事。

另一方面,在这些经典之作中,我们也看到、感受到中国文学持续旺盛的创造力,看到作家们是如何丰富、拓展我们的语言,使我们的语言能表达我们的内心,表达我们的灵魂。同时,这些作家在作品中有力地表现了人的哀伤、痛苦、力量、自由和尊严。在此意义上说,我们寻找的经典就是中国故事。通过故事,通达文学理想。比如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反映了中国30多年前巨大的社会变革以及人们在变革中的情感和命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很多年轻人都从中看到了自己,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力量。还有陈忠实的《白鹿原》,一定会长久流传下去。这样的作家,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伟大的“书记员”。当然,更多的作家还奔走在我们中间,在人群里他们是最普通的人,比如阿来。

记:如何看待经典作品?

李:对那些离去的大师,我们应充满敬意地回想他们,把崇高的称号赠与他们,同时,我们更要珍惜那些活在我们当中的作家。能够与他们在一个时代,我们是幸运的,正如20世纪30年代那些与鲁迅、茅盾、巴金、老舍在一起的读者一样。我想,“中国故事与文学理想”的演讲,就是为了请来讲述“中国故事”的大师们,聆听他们的智慧、洞见,分享他们的语言和情感。这样的演讲恰恰就是向文学大师致敬的活动。经典又不仅是依靠作家写出来、由评论家评出来的,而是由一代又一代满怀理想与热情的读者读出来的。在此意义上,经典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参与的作品。所以,我也把这样的活动视为向伟大读者致敬的活动。大师们努力从读者中吸取灵感和力量,读者永远是文学大师创作的源泉和土壤。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