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昌珍藏的手抄医书。
如今,耄耋之年的康文昌已经很少为人看病了,慢性肺气肿引起的肺心病,让他多走几步就喘得慌。更多时候,老人会坐在院子,把医药箱中的瓶瓶罐罐摆在阳光下晒晒。戴着特制的放大镜眼镜,他会翻翻自己的手抄医书,巴掌大小的医书上,用漂亮的蝇头小楷记录着各种药方和“汤歌子”。这样的“医书”,老人家有19本,最远可以追溯到光绪年间。
“我们家四代行医,我是第三代,我的儿子,现在就在医院坐诊。”喘着粗气,康文昌念叨着,“中医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行医数十年而今“退居二线”,在康文昌心中,比家传这19本手抄医书更珍贵的,是从小被言传身教的祖训:医者父母心。
四代行医 康家孩子从小要背“汤歌子”
穿过邛崃临邛古城的古城楼,来到邛崃大北街,在这条目前省内保存完好的最长古街上,林立着民俗馆、老茶馆、古祠堂、戏院。走过上宅下店的川西建筑,喧闹熙攘的老街人家,记者拐进一条仅容一人宽的小巷,三转三折之后,轻叩屋门,视线豁然开朗。
午后阳光正好,康文昌坐在客厅看报,艳红的指甲花沿着小院花开正盛,老人种下的中药已到收获的季节,红绿成片,长势喜人。
指着客厅中央墙上端正摆着的两张老照片,康文昌说,那是他的父亲康如松。“我爷爷、父亲都是中医。1949年前,爷爷在固驿镇坐诊,1949年后,父亲被邀请到邛崃中医院做医生,我们就举家搬迁到邛崃临邛镇。”
成长在中医世家是什么感觉?
康文昌悠远笑道,康家的孩子从小就要练字、背中医“汤歌子”。在康文昌的记忆中,他的爷爷、父亲都是顶和善的人,从不与人争执,身上也总有中药的清香。“家中老人说,字如其人,做中医开药方要让人能看懂,所以要练字。而‘汤歌子’就是中药的药方,康家的孩子从小就要背,不背就开不出药。”
尽管已是近九旬高龄,但是说起“汤歌子”,康文昌还是随口而出,“小紫胡汤:脉弦乃痛小紫胡,和解少阳为正法”、“甘草泻心汤:下利腹鸣干呕痞,甘草泻心汤合宜”。
康文昌说,这些都是从他爷爷辈开始总结的,算是中医用药的入门歌谣。
“我们小时候都被要求背。”康文昌的孙女,现在也在医院工作的康阳婧笑道。
原标题:邛崃耄耋老中医的“家学” 恪守医者父母心 三代累制19本手抄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