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这部红色影片火了!解说者陈小波:用情讲述红色气质

2016-06-29 10:17   来源: 封面新闻   编辑: 唐欢   责任编辑: 史建婷

6月20日上午9时50分,一部时长9分5秒的微电影《红色气质》悄然上线,迅速走红。其后几天,这部由新华社制作的向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献礼的作品在朋友圈大量刷屏,被各大网站热播。人们震撼于影片的高科技特效技术,精致厚重的画面以及饱含深情的讲述。

片中的讲述者陈小波,是新华社领衔编辑、“新华典藏”执行主编、历史影像学者。她在片中引领观众穿越历史长廊,回到历史现场,重温中国共产党95年峥嵘岁月。

《红色气质》拍摄现场。图为陈小波(右)与瞿秋白女儿瞿独伊。

机缘:陈小波和1000万张照片

春节过后的2月份,陈小波的办公室,有人推开门,《红色气质》总导演李柯勇带着三位年轻同事进来了。

“小波老师,新华社要用七八分钟的时间,做一个建党95周年的片子。”年轻人表明了来意。

“七八分钟?95周年?”陈小波接连抛出两个疑问:“不可能吧。”

95年,多么浩瀚的历史啊!几分钟的片子能说出什么呢?

“我们想从中国照片档案馆里找些老照片,回顾这95年。”李柯勇继续解释。

李柯勇提到的中国照片档案馆位于新华社主楼的地下,馆藏照片近1000万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新闻摄影局到摄影部,无论这个国家发生了什么,记者没有停止过一天拍摄,编辑部没有停止一天发稿;无论发生了什么,中国照片档案馆都保存了全部发稿照片和底片。

四年多来,作为“新华典藏”执行主编,陈小波一直在做历史照片的梳理和研究工作,大部分时间,与不朽照片默然相对。

“新华典藏”是把老摄影家用性命留下来的经典之作进行精心挑选,通过银盐手工限量放大,摄影者亲笔签名等国际收藏标准的几道工序,最后交由中国照片档案馆永久保存。

陈小波的工作除了去老摄影家家里签字,就是趴在电脑前,一张张翻阅老照片。

她内心情感极其复杂。“新华典藏”从开始就已经太迟了!多少次,当翻到一张刻着深刻历史痕迹的图片,打开摄影者的名字却已是故人,她不禁扼腕长叹,悲从中来!

石少华、郑景康、张印泉、齐观山、陈正青、蒋齐生、叶华、郑小箴、刘东鳌、邹健东、李基禄、袁克忠、邹建东、李九龄、丁峻、孙忠靖、唐茂林……他们的名字和照片无数次地出现,他们曾为历史和中国摄影史贡献了无数经典照片。陈小波为“新华典藏”失去了这些伟大的摄影记者而深感遗憾。好在他们的照片被很好地保存下来了。而对摄影家最好的纪念就是反复研读他们的照片。她也相信他们留下来的照片,千年后还和会和后人对话。

“新华典藏”挑选过程近乎苛刻,陈小波常不由自主地在某幅照片前停留下来,想:这浩瀚的照片啊!有哪些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被一遍遍反复使用?有哪些永远不会被人想起?又有哪些在一个时机复活时,会像一枚炸弹在人们心里炸响惊雷?有哪些摄影者会在人的视线中淡淡走远,又有哪些摄影者同他的图片一起载入史册,在历史的坐标中定格?

陈小波从一个普通的图片编辑变成一个用图片研究历史的人。因为她的工作,她被选入《红色气质》主创团队中。

创意:个人相册与国家相册

2月份,新华社总编辑、《红色气质》总策划何平召集大家开了第一次建党95周年报道策划会,参加者是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白林、国内部副主任秦杰、新华网副总裁汪金福、新媒体中心常务副主任李俊、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总编室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微电影总导演李柯勇,还有几位出生于80年代、90年代的业务骨干组,这些人成为主创团队,进行了第一次头脑风暴。

之后两三个月,主创团队一直处在“找不着北”的状态,虽然频繁地碰头开会搭架子、建结构,但始终找不到对的路子。虽然毫无头绪,但主创团队从一开始就达成了默契:绝不做生硬的、程序化的宣教片。

某日,总策划何平一句点醒众人:我们能不能把个人历史和国家历史,个人相册和国家相册结合起来?

九十五岁的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就在新华社工作,今年刚好95岁!而中国照片档案馆中的1000万张照片,更是中国摄影和世界摄影的宝藏。两者全是新华社独有的资源。

找到了可操作的切入点,主创团队终于摆脱了纸上谈兵的状态,进入实操。

原标题:这部红色影片火了!解说者陈小波:用情讲述红色气质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