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吃了那么多年的传统美食 是锅魁还是锅盔?

2016-07-20 14:29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史建婷

“锅魁”“锅盔”都常见于街边店铺

市民李先生来电:

锅魁作为一道传统美食,流传至今千百年,为不少人所喜爱。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里,更是随处可见锅魁的身影,各种各样的锅魁深受市民青睐。

不过,我在观察中发现,锅魁虽然好吃,但名称写法并不统一,有的写成“锅魁”,有的写成“锅盔”,它们看是字不同,但实际上都指同一种食品。到底该是“锅盔”还是“锅魁”。这个问题很多老成都人都答不上来,外地游客就更不知所以了。因此,我希望通过“群众声音”平台,向专家们请教哪种写法才是最准确的表达。

在老成都记忆里 “锅魁”曾是主流写法

正如李先生所说的那样,平日里喜欢吃锅魁的人很多,但留意其名称写法的人却很少。其实大家稍微注意就能发现,锅魁的写法并不统一,有的地方叫“锅魁”,有的地方叫“锅盔”。昨天,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成都的大街小巷里,“锅魁”店和“锅盔”店都不少,其中前者稍微居多。

在红星路二段一家“锅魁”店外,记者看到这里的锅魁种类繁多,深受市民欢迎。不过,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却很少有人留意其名称和写法。“锅魁还是锅盔?我感觉都差不多,应该都是指同一种食品。”市民张小姐认为,对于本地人来说,这两种写法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外地游客就不一定搞得清楚了,稍不注意,就可能把它们认成两种不同的食品。”

65岁的老成都李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成都的锅魁店都是清一色的“锅魁”,后来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些“锅盔”店开始陆续出现,把这个名字沿用至今,“这么多年来,也不知道哪种表达才是对的。”

在历史文化中

“锅盔”表达有理有据

那么,究竟应该是“锅魁”还是“锅盔”?这必须从其起源说起。记者通过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到锅魁制作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在秦代被发扬光大,那时的锅魁被称为墩饼,是秦军行军时给士兵配发的一种粮食,每个有五六斤重,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厚度在15厘米左右。当时,秦兵携带墩饼,两个为一组,他们会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背各搭一个。这种携带方式让秦兵在突遇作战时,可以把墩饼作为单兵护具,起到盔甲的作用。而且,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后,还可以被秦军士兵拔出来继续用于杀敌,甚至有说法认为后来诸葛亮草船借箭也是受此影响。后来,士兵们便把墩饼称为“锅盔”,有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的意思。这一称呼被沿用至今。

记者了解到,不少卖锅魁的商家都了解这个故事,因此也认同“锅盔”的表达。

两种写法起源相同 用哪个都可以

专家说法

在成都,有关锅魁的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其中以彭州军屯锅魁最为出名。现在的彭州市军乐镇,古时被称为“军屯场”,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命大将军姜维率部在军乐镇马牧河、铁门坎一带招兵买马,养精蓄锐。姜维是羌族人,擅长做糊饼,他把糊饼做成干粮,让士兵行军中随身携带,以备战时之需。军屯锅魁便由这种干粮演化而来。

我市知名锅魁文化专家、彭州“军屯锅魁”协会秘书长王天长认为,无论是“锅魁”还是“锅盔”,它们都起源于军队文化,只是理解上的区别,“‘魁’字有形容军队和士兵形象气魄的含义,而‘盔’字则可直观地理解为盔甲,体现的也是军队元素。”

王天长说,作为成都锅魁的代表,“军屯锅魁”协会起初也就到底该用“锅魁”还是“锅盔”进行过讨论,最终认为前者表达更准确,所以现在无论内部文件还是对外宣传,都是表达为“军屯锅魁”。他说,目前这个行业尚未有统一的名称标准,所以两种写法都是可以的,市民大可不必为此感到纠结。本报记者 杨甦 摄影 杨永赤

原标题:吃了那么多年的传统美食 是锅魁还是锅盔?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