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新华社刊发一则新闻:西藏阿里地区发生雪崩,6户牧民9人被埋。随着灾情严重,雪崩最后被定性为“冰崩”。
一名22岁的武警战士把新闻转发到朋友圈:我在这。开通微信两年多,这是他发出的第24条信息。
他的发小王吉强说,平常跟他联系,说到那边的苦,他都轻描淡写一笑而过,这次仍旧一样。实际上,摆在抢险人员眼前的这条冰崩带长约8到10公里,冰崩方量约在6亿立方米,相当于一座大型水库的容量,堆积最厚处近30米。
信息发出后的第5天,这名来自邛崃固驿镇的战士倒下了,牺牲在雪域高原上。他叫刘质宏,还差一月,就满23岁。
爷爷下葬当天牺牲
7月21日,刘质宏牺牲的消息传回邛崃时,家里正忙成一团,办理爷爷下葬的事情。姑父第一个接到消息,瞒了足足三个小时,等家里人稍微平静下来,才召集大家宣布噩耗。
刘质宏牺牲前几天,父亲刘波才给他打了电话,“专门喊他小心一些,他净说‘没事没事’。”
实际上,刘质宏今年五一节才回来探亲。在家里待了两月后,因为7月6日新疆叶城县柯克亚乡一场特大泥石流,刘质宏结束休假,提前归队,赶赴灾区参加救援。泥石流抢险结束后,他们又被调往西藏阿里,对付这场被当地称为史上最罕见的特大冰川崩塌,现场开进35台挖掘机和装载机。作为武警交通第四支队二大队六中队机械班副班长、挖掘机操作手,他和挖掘机也在一线。
抢险进入到第5天,接连奔波的刘质宏终于倒下。他的身体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引发急性肺水肿并发脑水肿。
五年春节都在高原度过
2011年12月,还在读高二的刘质宏决定参军,满足从小当兵的愿望。他被送到高原,驻守新藏公路沿线,常年担负这条新疆方向出入西藏交通要道的养护保通任务。他所在的任务区域,平均海拔超过4600米,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40%。
平常这些苦,他都不为家人和朋友道。实际上,他所在的驻地萨嘎艰苦荒凉,几乎寸草不生,徒步走路都相当于平原地区负重40公斤,而中队日常所担负的任务又多是体力活。近年来,前后有5名新兵因无法适应、要求调离。
但刘质宏在这里一待就是五年,先后参加养护保通、抢险救灾等任务50余次。冬季的新藏线多雪多灾,是一年中环境最苦、任务最重、兵力最紧张的时候,但他每年都主动留队,入伍后5个春节都是在高原度过。
他甚至规划未来继续留在这里,准备6年期满后签到第三期,“他说干满了三期才回家,差不多就30岁了。”入伍以来,刘质宏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两次荣获“嘉奖”。
他终于可以休息了
刘质宏牺牲后,被安葬在阿里地区一座烈士陵园,与孔繁森烈士等长眠雪域高原,“他终于可以休息了。”
他这些年参与的救援太多:2015年初,萨嘎县遭遇特大暴雪,他和战友们在厚达2米的积雪中辟出30公里道路,使100多户牧民、近万头牲畜和上千台车辆得以脱困,一个月下来瘦了十多斤;去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0级强震,他又作为第一批骨干操作手随队紧急驰援,担负聂拉木至樟木道路抢通任务,为3000多名被困群众及时转移赢得了时间。
7月18日,爷爷病故的噩耗传到前线,尽管有支队领导的批准,但他考虑到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含泪留在救援一线。
待终于回来时,已是一纸遗像。7月27日,上万名乡亲都来到固驿镇上,站在公路两旁迎接烈士回来。 记者 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