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雪域奉献成都人,书写汉藏情深美丽诗篇

2016-08-29 07:41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肖凌霄   责任编辑: 史建婷

 张力耕为单真泽仁辅导功课 

“我们都是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作为普通党员干部,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但作为援藏干部,他们却做着不平凡的事。援藏,不是短期的“锻炼”,而是长期的坚守:远离亲人,忍受孤独,需要愿吃苦、能奉献、会干事、敢担当的人。

李彦自带着自己的藏族“女儿”益西志玛回家

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成都市20个区(市)县两轮共选派778名干部援助甘孜,安排教育卫生系统专业人才2783人次援藏,帮助培训藏区干部人才3.15万人次。5年时间里,来自成都的援藏干部们,在甘孜这片土地上,把甘孜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把这片土地当作生育自己的土地,书写出一篇篇奉献雪域,挥洒青春的美丽诗篇。

最后一次会

杨金富强调了“三件事”

“再过几天,我们就要回双流了,在临走之前,我还是有三件事情放心不下,所以今天又把大家召集起来开个会。”7月9日上午10时,甘孜州巴塘县夏邛镇桃园子村,闻讯前来的36名村民早早就聚集在了一起。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们培养起的这份情谊永存,我希望大家可以把我们的搬迁工作持续下去;第二,接替我们的同事马上就会来,大家有什么困难和需要都可以和他们提;最后,希望我们的村干部、乡干部可以和后来的援藏干部们一起,把已经确定下来的项目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双流区黄甲街道党工委书记、双流第三批援藏指挥部指挥长杨金富一字一句做着最后的交代。

“我最牵挂的,还是甲英乡波戈西村的搬迁工作,看着老百姓住在山上,我放心不下。”杨金富告诉记者,位于巴塘县西部地区的波戈西村,距离县城125公里,海拔4200米,全村共84户村民,463人全部居住在水、电、气都不通的山上。2015年8月,双流区经过调研后,提出了波戈西村整体搬迁的扶贫计划,分步骤投入1500万元帮助该村实现整村扶贫搬迁。截至目前,其中35户已经搬迁到县城周边,余下的49户村民仍居住在高山地区。

从杨金富开始说话算起到讲话结束,一共6分钟,在此期间,61岁的藏族阿妈曲珍拉姆整整哭了360秒。早上10时24分,结束了“交代”的杨金富走到曲珍拉姆身边,拉着她的手安慰说:“以后有什么需要,就给我们后来的同事说,他们会协调解决,有什么需要的,都可以给我打电话。”

原来,曲珍拉姆哭泣背后还有一段故事:有一次,杨金富和援藏队干部到波戈西村做搬迁工作,正赶上县城学校接收边远山村孩子上学报到的最后一天,错过这一天,孩子上学的事可能就黄了。波戈西村离县城几十公里,山上到山下又不通公路,也没有电话,这可急坏了女儿还没报到的曲珍拉姆一家。得知这一情况的杨金富马上拿出卫星电话,爬到一座山包上,向学校讲明了曲珍拉姆女儿的情况,并立即安排曲珍拉姆女儿下山,让县里安排的车,当天就把她送到了学校。就为这事,曲珍拉姆一直记在心里。

短短的十多分钟时间,十多条白色的哈达被挂在了杨金富的脖子上,喝了一碗酥油茶后,杨金富起身道别,从开会的村民院子到停车的主路,曲珍拉姆一路拉着杨金富的手,抹着眼泪。36个村民一个也没有离开,全部跟随着送行的队伍,“杨县长,您有时间一定要回来看我们啊。” 送行的村民不时喊出这样的话。

“女汉子”的柔软

离别前嘱托一遍又一遍

作为双流援藏的女干部,在其他人眼里李彦自就是典型的“女汉子”。对涉及援建项目需下乡调研的工作安排,从不把自己当女人,主动争取从不推诿,乡下交通条件差、吃干锅盔、喝酥油茶、睡大通铺从不叫苦叫累。到甲英乡波戈西村调研检查援建项目时,乘车2.5小时走过蜿蜒山路,骑马3小时翻越2座山峰,步行3小时才到达,李彦自从没有退缩过。说起援藏期间亲历的一次翻车事故,她也是一副轻描淡写的模样。“乖女儿,我们做个约定好不好?吃了午饭后,我就要回去收拾东西了,等下出门后,你朝左走,我朝右走,谁都不要回头。好不好?”

“嗯……”7月9日中午,原本计划半小时吃完的午饭,李彦自和自己的藏族“女儿”益西志玛吃了两个多小时。

“如果想‘妈妈’了,就给我打电话。”

“如果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需要的,一定要给我说。”李彦自一遍一遍地叮嘱着,生怕忘记什么。

作为双流援建项目——格桑梅朵绽放工程“三进”活动的结对家庭,李彦自和巴塘县小学生益西志玛结为“母女”,两年时间里,从学习到生活,来自成都双流的“李妈妈”都无微不至地关照着。

除了平日里在巴塘对益西志玛的关照外,李彦自还借助双流区援藏活动项目——“进家庭”的机会,把益西志玛接到了双流家里,和自己的孩子成了朋友。

“前前后后一共7天时间,那是孩子第一次坐飞机,看到所有东西都感觉到新鲜。”说起去年暑假在双流的点点滴滴,李彦自至今记忆犹新。

院子里来了藏族客人,自然很多人都晓得,李彦自每天晚上都会带着益西志玛出来玩,每天下午4点多,总能看到大包小包拎着菜和零食回来的李彦自或她丈夫。李彦自的邻居们都说,一直以来,李彦自和藏族女儿的故事都是街坊邻居的“美谈”。

“孩子好几次都哭了,我也是忍着的。”说起分别的那一刻,李彦自的眼眶里分明闪过一道晶莹的光。原来,“女汉子”也有柔软的时候。

到蓉又返回

只因有舍不得的藏区娃

这一轮的援藏工作基本结束了,但7月6日,青羊区援藏干部、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西区)副校长张力耕却出现在了双流国际机场。他向记者道出了此行的目的,援藏工作就要结束,现在又值暑假,所以他想回去看看在得荣县的结对学生单真泽仁,“还是有些牵挂。”张力耕说道。

从得荣县城到单真泽仁家所在的古学乡还有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记者和张力耕一行到达单真泽仁家里时,已经接近中午。看到家里来了这么多人,已经13岁的单真泽仁害羞了起来,拉着张力耕的手不再说话。

简单的寒暄之后,张力耕拉着单真泽仁坐在堂屋的沙发上,开始了两人的独处时间,“放假了,要多看书,没事的时候,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假期出去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太危险的地方不要去。”“哥哥就要回去了,如果有什么需要的东西,就给我打电话,我给你邮寄。”

趁着张力耕嘱托的间隙,小泽仁所在学校的校长向记者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2015年,单真泽仁因为一次意外,导致手肘骨折,却因藏区医疗条件差导致几个月后仍未康复,一度有留下终身残疾的可能。张力耕和青羊区援藏队知道此事后,立即展开了协调,3天后,小泽仁便住进了位于青羊区的成都第一骨科医院,为了方便照顾,张力耕放下手头的工作,亲自带小泽仁父子到成都,细心地给他们安排好住院治疗期间的生活起居。在经过两个多月积极的治疗后,小泽仁的伤情基本康复。两个月的时间里,张力耕不但亲自到医院照顾,还发动身边的朋友到医院看望,让小泽仁在成都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每到周末,张力耕就会和家人一起带小泽仁走出病房。天府广场、锦里等都给单真泽仁留下了深刻的回忆。

对于张力耕的援藏,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很不能理解。年仅33岁的张力耕已有近6年的副校长经历,是青羊区最年轻的中学副校长。当身边朋友、同事得知他主动选择到藏区工作时都劝他,“干嘛放着好好的校长不做,跑去那么偏远的地方当支教老师,还一去两年?在成都有那么安逸的生活,你去藏区不是自找苦吃吗?”当记者再次把这样的问题抛出来时,张力耕用当代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的两句话做了回应,“为了适应明天的需要,我们今天就该储备能力,增长能力,而增长能力的有效途径便是:多抢重担,少推卸责任。”“吃苦吃得很多的人,便不以苦为苦,便很容易满足,生活稍有好转便感到自己贡献太少,而对不起生活。”

本报记者 赵荣昌 摄影 谢明刚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