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学城是我市校地协同创新的一个重要载体。
核心提要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重要作用的关键环节。作为西部科教大市,创新力量富集的成都,如何从更深层次激活丰沛在蓉高校云集的创新“家底”,让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破墙透绿,对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的推进,意义尤重。
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和“创新引领”行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推动形成了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业活动蔚然成势的局面。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大胆探索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全力推动校院地协同创新,在全国率先开展“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的科技成果体制改革,积极支持在蓉高校建设世界“双一流”大学,并打造出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环交大智慧城、电子科大“一校一带”等成果转化区,激活在蓉高校等创新主体的内生创新动力,让打通校地协同创新通道的改革,从共识到行动,持续向“深水区”实践探索。
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这个由科技部会同18个部门制定的方案,与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形成了从修订法律条款、制定配套细则到部署具体任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三部曲”。
7月7日,四川省科技创新、科技奖励大会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提出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联动的纽带,特别是作为西部科教大市,创新力量富集的成都,如何从更深层次激活56所高等院校、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创新“家底”,打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之墙,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让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破墙透绿,对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的推进,意义尤重。
成都深明此理。8月6日,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暨“2016创交会”“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总结大会提出:要坚持“建强”与“激活”创新主体并重,在解决“谁来创新”问题上有突破。而在破题“谁来创新”,回答“建强创新主体”的命题上,首当其冲的是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破校地体制机制之墙,透成果转移转化之绿。
毫不动摇地谋创新、抓创新、促创新,成都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和“创新引领”行动,把全面创新改革这个“一号工程”作为科技创新的统揽,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要求,深入落实市委全面创新改革《决定》和全市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按照“12345”总体思路和三年率先形成可复制经验、五年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引领型发展的进度要求,举全市之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
探索打通校地协同创新通道,成都出台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的“成都新十条”等新政,变科教“资源”为创新“资本”,加速成果转移转化,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水区”探索突破,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形成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新动力。
【激活】
支持在蓉高校建世界“双一流”大学
校地协同创新绽放“满园春色”
今年2月26日,成都与中国中车、西南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通过合作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促进学科、人才、技术、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当日,成都市与西南交通大学签署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成都支持在蓉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第一单”。
共建世界一流大学“第一单”,有着中远期“时间表”:到2025年,在西南交通大学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到2030年,共同将西南交通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为成都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支撑。
时隔数月,这样的“时间表”正在加速成为实践“实景图”。今年8月4日,由金牛区、中铁二院、西南交通大学、中国中车、成都地铁公司发起成立的“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金牛区环交大智慧城揭牌,中铁二院、西南交通大学、中电科十所、二十九所等在内的12家单位同时发起组建“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联盟”。
大学的品质,城市的品位。丰沛的科教资源“家底”,如何变科教“资源”为创新“资本”?以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突破口,成都通过深入推进校地协同创新,规划建设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区为依托,探索城市产业经济转型发展新方式,探索开启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途。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截至目前,支持在蓉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都已先后与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4所在蓉高校签订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形成校地合作共建共促的“成都共识”——
以西南交通大学为核心,成都与其在全国高校率先试点“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合作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联盟,共同打造环交大智慧城。
以电子科技大学为核心,成都与其共建“一校一带”,通过联合共建合创空间、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园、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基金,以“互联网+”为核心共同打造“中国硅谷”。
以四川大学为核心,成都与其探索共建新型人才引进机制、新型校市合作创新平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环川大创新创业“三带四区一城”,推动建设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区,培育创新创业群落。
以西南财经大学为核心,成都与其携手共建一流大学,充分发挥西南财经大学的学科和科教资源优势,打造“天府金融产业国际创新中心”和“环西财财经硅谷”。
……
建强创新主体,成都将积极支持在蓉高校建设世界“双一流”大学,持续巩固强化轨道交通、网络安全、高分子材料、微电子、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口腔医学等学科优势,力争到2025年形成20个以上国际领先优势学科,推动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打通校地协同创新通道,让“梗阻”变“通途”,成都市委、市政府正持续升级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畅通高校成果转移转化的脉络,让其驱动城市未来经济“增值”的新动力。
【建强】
支持发展新型研究院
依托高校院所建设创新“源创区”
8月30日,成都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蓉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投资114亿元,充分发挥成都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西华大学等四川省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区位、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打造“一体两翼”的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成都与北京,相距1700余公里,然而,在校地协同创新之路上,城际之间可谓“零距离”。
就在成都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战略合作之时,数公里之外的成都天府新区海昌路36号,清华大学在西部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二级官方机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已投入运转。
这个主打未来产业的研究院,从构建之初,就是为高校成果转移转化而生。“成都市委、市政府非常注重全球高校院所资源的城市聚集,这样的战略布局,格局很远瞻。在这样的思路下,清华大学与成都各类企业签署技术合同也在持续上升,最近几年已达到180余项,随着平台建设布局成都,这个数字还将持续扩大。”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程建平分析道。
眼下,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已投运,引进能源传感与通讯、新能源汽车储能技术、精密机器人等6个团队,明年底这个数字将达到10个。与此同时,该研究院还成立了种子基金,面向全球招募人才,预计最终将组建20个研发团队。
据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助理刘毅介绍,在能源互联网领域,研究院是全国第一家专注于此的专业院,“下阶段,我们将到美国硅谷和西雅图等地进行推介,吸引更多的项目和人才。”
建强创新主体,成都将支持中科院成都分院、核动力研究院等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市外高校在蓉发展,与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在蓉高校合作发展新型研究院,统筹推进科研机构和研发平台建设,建立联合实验室,推动建立一批多学科交叉的国际研发中心、世界一流的学科和全球有影响的实验室,力争在高能物理、光电技术、核动力设计等领域进入全球领先行列。
此外,立足于构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按照“政府引导、资本纽带、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原则,成都设立10亿元发展资金,依托知名科学家团队和一流学科,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共建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目前,川大精准医学、生物医学材料,电子科大大数据、智慧信息,西南交大轨道交通、清华能源互联网、亚信信息安全、东风汽车等各类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在加快筹建,力争培育和发展一批千亿产业。
破解“谁来创新”的同时,成都如何统筹优化创新空间和产业链条创新,在解决“哪里集聚集约创新”命题上实现突破?
从优化空间布局上,成都提出重点统筹高校、科研院所、园区等空间布局,加强创新要素集成和创新力量建设,加快形成重点突出、梯次衔接、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全域创新格局。
眼下,力促校地协同创新成果本地转移转化,成都已打造出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环交大智慧城、电子科大“一校一带”等成果转化区。下阶段,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创新的“源创区”,成都还将加强大学和科研院所创新力量布局,支持大学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鼓励科研院所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积极建设应用型高技术创造中心,加快打造立足西部、辐射全国的重要研发基地。
【改革】
全国首提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校地协同创新成都实践驶入“深水区”
今年5月21日,《新闻联播》以时长五分钟的头条新闻《科技成果确权 自主创新提速》,报道西南交通大学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时隔两个月,7月22日,央视《经济半小时》以“全面深化改革,西南交大的‘小岗村’试验”为题,再次聚焦西南交通大学学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
西南交通大学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与成都深入推进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的改革,可谓一脉相承。
就在央视两度来蓉期间,6月2日,深入贯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国务院若干规定,在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成都十条”的基础上,成都市《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成都新十条”)正式发布,这是在继“成都十条”完成改革使命之后,成都在科技成果“三权”改革上探索更深层次、更触及到“机理”的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成都新十条”在全国城市中首次提出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高校院所对既有职务科技成果进行分割确权,以共同申请知识产权的方式分割新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在对职务科技成果确权时,发明人可享有不低于70%的股权。
“‘成都新十条’在全国各城市之中,率先实施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这样的决心与力度,在全国城市是不多见的。”
对于以“成都新十条”为代表的成都推进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的探索,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认为,“成都市委、市政府改革的力度与决心很大!”
顶层设计的制度创新,激活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的“池水”,高校“墙内”的创新资源正加快走向“墙外”,在蓉落地,融入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盘棋”之中。
与“成都十条”“成都新十条”相继出台同步探索,《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简称“交大九条”)也正式出台。“城市有政策,高校有落地,半年里,西南交大已有涉及7项职务科技成果的50多项职务发明专利完成了分割确权,还有30多项职务发明专利准备分割确权。”据徐飞介绍,在这些转化项目中,包括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中低速磁浮二代转向架、同相供电设备、钢轨焊接气体保护焊机、可降解生物材料等职务科技成果,预计年底前,通过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评估作价入股将会成立10到20家高科技创业公司。
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强化校地协同创新,成都从制度安排的顶层设计创新,正在构建立体政策支撑体系。今年,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成都“人才新政十条”出炉,建立起“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新型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全球招揽顶尖人才来蓉创新创业。同时,支持在蓉高校院所探索开展办学自主权、岗位设置、职称评聘、“双肩挑”人员管理等配套改革,鼓励科技人员为成果转化兼职取酬、离岗创业,增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内生动力。
制度体系是指引。眼下,成都已聚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69人,省“千人计划”专家374人(占全省总量的74.5%)、顶尖团队39个,全市专业技术人才185.5万人,居中西部城市前列。紧随“成都新十条”等政策红利的释放,在蓉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带成果、带技术创(领)办企业,持续推动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从共识到行动,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水区”探索中,成都以校地协同创新为突破口,以协同促创新,正在构建起科技成果向经济发展主阵地转移转化的成都通途。
记者 缪琴 摄影 朱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