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键对键”和“面对面”相结合持续“走基层”办好事办实事
网络是虚拟的,百姓的需求却是具体的、现实的,通过网络联系和服务群众,不能挂在嘴上,不能搞“虚功”,必须把网络民声转化为实际行动,让包括广大网民在内的广大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近年来,四川省委坚持网上听民意,网下解民忧,连续3年在全省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解决了一大批广大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问题。
一是广泛听民意把准群众需求
组织全省机关干部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拜群众为师,向群众问计,真切感受群众疾苦,真诚倾听群众呼声,有针对性地收集广大群众对上学、看病、就业、安居、饮水、行路、用电、通信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努力掌握群众真实需求。
二是全面动员下基层解民忧
全省300多万机关干部不分上级下级,不分行政事业,不分城市农村,纷纷走出机关,走进群众家门,广泛开展送温暖、送文化、送科技、送服务等活动,帮助群众解决民生难题。特别是6万多名藏区干部与25万多户农牧民结对认亲,通过一次次上门问候,一件件好事实事,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领导攻坚化解积案难案
建立省领导联系指导市(州)和基层工作制度,每位省领导联系指导1个市、1个县、1个村和1至2户贫困户,既深入一线、掌握实情,又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近年来,我先后7次到联系的中江县,深入城镇乡村、田间地头、工业园区、企业车间、项目建设现场和困难群众家中,广泛听取意见,帮助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并在中江县带头接访。
2015年,全省19位省领导接访,包案化解2065件信访积案难案,带动全省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接访下访4.2万人次、接待群众13.3万人次,处理积案2.3万余件。通过网上听民意、网下“走基层”,既解决了一大批民生难题,也为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
借力网络汇聚民意民智不断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
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通过上网收集信息、了解网民对重要问题的关切,是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也是必须掌握的一种工作方法。
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舆情监测等新技术、新工具,建立完善数据分析中心,打造“互联网+信访”深度应用平台,通过网络了解掌握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吸纳群众意见建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是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助力科学决策
全省3260万网民,是巨大的民间智慧“思想库”。我们充分发掘信访大数据这座“富矿”,加强对群众来信留言反映的意见建议收集分析,特别是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对脱贫攻坚、灾后恢复重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点工作的意见进行分类研究;
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融资理财、房地产等涉众型信访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多角度了解群众期盼、总结工作得失,为党委政府改进工作、完善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是加强舆情监测提前防范风险
建立舆情监测、研判、预警、应对机制,定期对网民留言,网上信访比较突出、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发现和掌握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分类分层落实责任主体,及时理顺情绪,提前化解矛盾,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避免一般性问题演变成信访突出问题。
对群体性、煽动性的行动信息提前预警、提前处置,有效地防范了稳定风险。
三是注重舆论引导凝聚发展合力
坚持把回应群众关切的过程作为密切干群联系增进相互了解的过程,把留言办理答复的过程作为宣传党委政府方针政策的过程,在治蜀兴川总体部署、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安排等方面大力宣传、主动发声,与广大网友坦诚相待、深入沟通,引导群众关心理解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了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凝聚了正能量,全省总体上呈现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 (作者为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原标题:听省委书记讲干部群众如何“键对键”+“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