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成都“小街区”建设提速 小区围墙要改造

2016-09-07 07:05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唐欢   责任编辑: 史建婷

“小街区”让街道更美丽,市民生活更便捷。(资料图片)

名词解释

什么是“小街区”?

根据此前发布的《成都市“小街区规制”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解释,“小街区规制”是指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土地功能复合、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道路网密度宜不低于10公里/平方公里。在“小街区”内,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安全、舒适。

继去年成都市选取9个片区进行小街区试点后,备受关注的小街区规制又有了新进展。9月6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从成都市建委官网获悉,成都正式发布《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下简称《导则》),从交通、建筑、街道、绿化等多个方面,给予成都的小街区发展提供指导。

记者梳理发现,绿色出行方式将被优先鼓励。针对市区停车难问题,成都也将在未来鼓励大型街道两侧设置港湾式路边停车位,并开放道路使其在夜间成为停车位。此外,还将对居住型街道现状小区及单位大院的围墙进行改造,有条件的将被拆除。围墙内景观别致的小区,可通过通透的栏杆、绿篱等替换现状围墙,而内部景观较差的小区,可保留实体围墙并进行艺术化处理。

破解“停车难”

居住型街道,设夜间停车位

小街区内的交通设施如何规划建设?道路交通体系如何优化?恼人的“断头路”是否可以顺势消除?根据《导则》,在小街区内形成完整路网,并增加路网密度,引导机动车通过支路通行,以减轻主干道上的交通压力是基本原则。

在路权分配上,绿色出行方式被优先保障,其中,步行交通摆在首位,其次是公共交通,再次是非机动车及机动车通行。《导则》强调,为提高行车安全及舒适性,减少噪音及扬尘,机动车道宜进行路面黑化;为保障非机动车及行人的通行安全,机动车道应通过色彩、材质或隔离带与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进行明显分隔。同样的,非机动车道也宜采用隔离带或清晰的标识线进行分隔。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城市内停车难、乱停车的“糟心事”,《导则》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划。除了在停车需求较大的街道两侧设置港湾式路边停车位,还提出了分时段停车的设计。具体而言,因为居住型街道的夜间停车需求较大,因此,可在道路两侧设置分时段路边停车位,白天时段执行严格的禁停限制,保证机动车的顺畅通行;夜间变为路面停车位,解决停车位紧张的问题。

风格的统一和创意,在小街区交通设施的规划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就连人行斑马线,《导则》都提到要求商业商务型街道斑马线适当加入创意元素,历史文化型街道斑马线适当加入具有成都地域文化特色的图案,彰显城市魅力。

关于“拆围墙”

绿化美化围墙,有条件的拆

未来的小街区,将有望随处见绿,百米见园。

根据《导则》,小街区将见缝插绿,增加如邮票绿地、袖珍广场、道路绿化等。

在改造过程中,《导则》要求梳理评估现状街道绿化,尽量保留直径30厘米大树,对过密的植物适当抽株,对不适合的树种、杂乱的灌木进行清理、更换。

对于备受关注的围墙改造,《导则》也给出了明确方向,将对居住型街道现状小区及单位大院的围墙进行改造,有条件的进行拆除。对于围墙内部景观好的小区,建议以通透的栏杆、绿篱等替换现状围墙,而内部景观较差的可保留实体围墙并进行艺术化处理。

当然,为突出成都“花重锦官城”特色,《导则》鼓励采用观花乔木、花灌木、宿根花卉。即使是有安全防护要求的区域,也建议宜用绿篱、垂直绿化等手段进行隔离。此外,本着尊重、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随坡就势,体现地形特色,《导则》还鼓励利用场地的错落和坡度打造绿化景观,空间节点,形成立体花园、特色观景台等多样化的空间形式。

便捷“生活圈”

设置完整的生活服务设施

未来,成都市民的生活将变得更方便,出门即可买到心仪的小商品。《导则》明确,居住型街道建筑物底商宜设置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商业服务设施,以满足街区内居民的日常所需。此外,居住型街道两侧住宅建筑底层不宜设置火锅、烧烤等油烟较大的餐饮服务,应配置超市、美容美发、便利店、服装店等便民服务场所。

不仅如此,居住区还可结合室外公共空间、建筑内部及屋顶,设置健身馆和体育运动设施,如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和游泳池等。

针对市民喜爱逛夜市的特点,《导则》也明晰,现状街道可根据实施需要划定特定区域设置临时夜市、摊点、跳蚤市场等,对已经形成的夜市、临时摊点、跳蚤市场要进行规范和质量提升,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整改或取缔。

在建筑楼宇方面,不宜出现原色及艳丽色彩。同一街道的建筑色彩应有主色系,同一建筑物的主要色彩组合不宜超过3种。而在建筑外立面,禁止采用强反射玻璃、彩色玻璃等。除商业、商务建筑外,禁止出现玻璃幕墙。同时,禁止安装外置式防盗网。

相关链接

首个示范区已亮相

成都小街区建设年内全面启动

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成都首个小街区示范区已经亮相,那就是位于高新区的大源国际中心小区,整个小区没有一道围墙阻隔外界,并建设5栋全玻幕墙建筑,建筑底楼有不少便利店、咖啡厅等,人们可直接进入消费。整体上看,整个大源商务区占地面积约有330亩,被10多条中小街道分割围合成10个小地块,每个地块的街区单元尺度 为 100 米(130米、160米)×150米不等,而大源国际中心小区,正好就在其中一个小地块上。由于道路四通八达,开车无论怎么走都能穿出去。

事实上,今年内,成都市从全域成都全面启动小街区规制规划建设。除了已确定的锦江区锦江宾馆片区、金牛区茶店子片区、武侯区川音片区、高新区金融城片区等9个示范区,还要加快推进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小街区规制建设,对遴选出来重点支持的小城市要同步试点小街区规制。

从时间节点上看,9个示范区12月底前将完成示范区建设设计方案,2018 年底前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基本完成示范区建设,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基本形成示范区框架。2018年底前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要完成小街区规制示范区建设。

华西都市报记者杜江茜

原标题:成都“小街区”建设提速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