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中央到省委,绿色发展理念被切实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当前,成都正着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成都商报记者从我市城建部门了解到,为了进一步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都市“小街区规制”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成都“小街区规制”建设导则》、《成都市中心城区“3900+”路网体系规划》等相关文件已出台,分别从规划技术、具体建设等环节,对小街区规制进行规范和明确。目前,我市小街区规制的9个示范片区已全面启动建设。
绿色出行方式
被优先保障
优先保障绿色出行:步行摆在首位,其次是公共交通,再次是非机动车及机动车通行。小街区将见缝插绿:增加如邮票绿地、袖珍广场、道路绿化等
就在两周前,市建委正式发布《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从交通、建筑、街道、绿化等多个方面,给予成都的小街区发展提供指导。
根据《导则》要求,在路权分配上,“绿色出行”方式被优先保障。其中,步行摆在首位,其次是公共交通,再次是非机动车及机动车通行。《导则》还强调,为提高行车安全及舒适性,减少噪音及扬尘,机动车道宜进行路面黑化。
《导则》要求小街区见缝插绿,增加如邮票绿地、袖珍广场、道路绿化等。在改造过程中,《导则》要求梳理评估现状街道绿化,尽量保留直径30厘米大树,对过密的植物适当抽株,对不适合的树种、杂乱的灌木进行清理、更换。
对于备受关注的围墙改造,《导则》也给出了明确方向,将对居住型街道现状小区及单位大院的围墙进行改造,有条件的进行拆除。对于围墙内部景观好的小区,建议以通透的栏杆、绿篱等替换现状围墙。为突出成都“花重锦官城”特色,《导则》鼓励采用观花乔木、花灌木、宿根花卉。即使是有安全防护要求的区域,也建议宜用绿篱、垂直绿化等手段进行隔离。
《导则》还鼓励利用场地的错落和坡度打造绿化景观,空间节点,形成立体花园、特色观景台等多样化的空间形式。
9个示范片区
全面启动建设
“小街区规制”是指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土地功能复合、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
在去年底,市规划局已发布《成都市“小街区规制”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规定对“小街区规制”进行了定义:是指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土地功能复合、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
目前,成都首个小街区示范区已亮相,那就是位于高新区的大源国际中心小区,整个小区没有一道围墙阻隔外界,仅仅由一些带状绿化带将小区与马路隔开,建筑底楼有不少便利店、咖啡厅等,人们可直接进入消费。整体上看,整个大源商务区占地面积约有330亩,被10多条中小街道分割围合成10个小地块,每个地块的街区单元尺度为100米×150米不等。
事实上,今年内成都市从全域成都全面启动小街区规制规划建设。除已确定的锦江区锦江宾馆片区、金牛区茶店子片区、武侯区川音片区、高新区金融城片区等9个示范区,还要加快推进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小街区规制建设,对遴选出来重点支持的小城市要同步试点小街区规制。
从时间节点上看,2018年底前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基本完成示范区建设,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基本形成示范区框架。2018年底前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要完成小街区规制示范区建设。
四招打通
城市“毛细血管”
通过四种方式打通城市“毛细血管”:增加贯通居住区之间的小街小巷,将既有公共通道开放并允许机非人混行及路边停车;开放公共设施类街区,利用内部公共通道及边界作为“巷”等
前不久,成都市规划院交通工作室项目组人员走访发现,在成都大慈寺片区、玉林片区、人民北路片区等10余个片区内部,无论是出门买菜购物,还是到公园散步等休闲娱乐,又或是到社区诊所看病就医等,日常生活需求都能在15分钟内解决。
在这些片区内,密布着4米、6米宽的巷道,居民出行方式低碳、绿色,慢行环境更加舒适、方便。在结合成都实际基础上,成都市规划院交通工作室项目组,参考国内外城市的规范与做法,对涉及规划的3900公里道路,按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进行逐条等级划定,在明确各级道路功能承担的同时,更加强调慢行道路的通达性和舒适性。
这份基于“小街区规制”所做出的《成都市中心城区“3900+”路网体系规划》目前已完成。按照规划,成都将通过四种方式打通城市“毛细血管”,包括在旧城区内,增加贯通居住区之间的小街小巷,将既有公共通道开放并允许机非人混行及路边停车;开放公共设施类街区,利用内部公共通道及边界作为“巷”等。
对小街区优化方案进行演算发现,预测成都中心城区可增加“巷”总里程约1200公里,从而形成“3900+1200”的路网体系,规划路网达到约5100公里,整体路网密度达到10.4公里/平方公里,使中心城区形成一个更加绿色、低碳的慢行环境。
记者 辜波
原标题:打造绿色低碳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