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基于国家中心城市视野下的空间布局思考
城市空间是城市各项功能的载体,也是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成都的城市空间结构需要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目标进行优化调整,统筹交通、空间、产业三大要素,通过“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先行,产业一体化作突破口,城市群一体化作空间的载体”的三位一体,建设高效便捷、生态友好、舒适宜人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构筑“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发展格局。
统筹交通、空间、产业三大要素
重构国家中心城市空间布局
国家中心城市的空间发展不同于一般城市,其空间布局需要以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网络为切入点,统筹交通、空间、产业等城市发展要素,提升城市空间的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大特性。具体来讲,国家中心城市在空间发展上应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整体性和前瞻性。不是单单追求自身繁荣或环境优美,而是在服从国家战略安排的整体观、全局观视野下寻求发展。需要更好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不仅要兼顾城市全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和协调发展,而且还要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城市群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建立和完善高效率的各种流转系统。转变发展模式,实现物质、能量循环的高效利用。要以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以快速轨道、快速道路,“互联网+”和“+互联网”,为物流、能源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的运动和资源配置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在加速和优化各种要素的流动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不仅要保持中心城区的发展速度与质量,使城市全域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更要肩负首位城市责任担当,提升所在城市群的城市联动发展水平,形成大都市区格局。
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将自然元素融入城镇空间布局,处理好自然环境和人工建设的关系,尊重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功能要求。根据城市的资源与周边山水环境特征,鼓励采用低冲击开发模式,立足自然本底进行空间布局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确定排水体制、废水排放方案、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措施等。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质量指标应该逐步达到国际水平。城市的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也应该有更高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空间格局的基础和智力条件之一。同时,还应进一步巩固发展良好的医疗条件、和谐的社区环境。
保护和继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市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搭建体现亲和力和正能量的大平台。更多保留城市历史文化碎片、历史足迹、旧建筑、植物以及地方标识物等能够彰显出城市特质的元素。要通过城市中观、微观层次的设计,创造宜人的城市尺度,建设充满人情味、综合服务功能齐全、邻里关系融洽交流密切的空间与场所。
四个统筹协调
布局成都城市发展新空间
近年来,成都在城市空间优化调整上做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战略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框架,为破除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创造了条件,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成都要更快更好地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不能沿袭就“城市空间”论“城市空间”、就“交通”论“交通”、就“产业”论“产业”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应按照“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空间构架重新构建其空间体系。在今后的空间发展上需要统筹协调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统筹协调交通设施、产业布局和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交通、产业与空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三者之间统筹协调,才会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都地处我国西南的四川盆地,对外交通存在先天不足。国家近些年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仅彻底改变了成都的对外交通条件,也将对成都的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成都需要抓住历史机遇,依据各类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对不同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和空间要求,优化城市的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从而实现城市交通、产业和空间的协调发展。
统筹协调双流国际机场与天府国际机场的发展关系。成都地处我国西南内陆,航空是其与国际交往的主要交通方式。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将直接影响未来成都各类产业的空间布局和城市的空间结构,对成都发展多中心城市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未来双流机场的核心功能迁往天府新机场后,协调好天府国际机场周边地区空间发展与双流机场周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是未来成都城市空间调整和产业转型的关键。
统筹协调“蓉欧”班列与外围产业组团的空间关系。成都地处西部内陆,铁路是其与西亚、欧洲、东南亚、南亚等国家货运联系的快捷方式。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国通关手续的简化,“蓉欧”班列以及未来可能开通的“成都—东南亚”“成都—南亚”班列有可能成为成都对外货物进出口的主要运输方式。这种高效快捷的货运方式将会全面带动成都出口导向型产业发展,对成都空间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城市外围产业组团的发展至关重要。
统筹协调多层级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中心体系的关系。成都轨道网规划首先要打破“满足交通需求”的规划理念,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和未来理想的空间结构构建多层级轨道交通网络,要与成都规划的“多中心”空间形态进行统筹协调,有意识地强化天府新区及外围城市组团的轨道网络建设,采用TOD开发策略,加快新城市中心和外围组团中心的形成,最终使得不同等级的轨道交通枢纽与不同等级的城市中心体系在城市空间上高度统一。
总之,统筹交通、空间、产业三大要素,要遵循不同经济条件下和不同交通运输条件下,产业在空间上的变迁和人口在空间上的迁移规律,通过交通、产业、空间的协同,让产业从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让生产空间更加集约高效,让生态空间望山见水,让生活空间宜居适度;通过构建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和虚拟的互联网网络,提高产业组织和空间组织效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形成内生经济增长动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最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张国华(作者: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规划院院长,博士、教授、高级规划师。研究方向:基于产业交通空间协同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