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重访米仓道重要遗址 上千年遗留清晰可见(2)

2016-10-03 08:04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史建婷

河底清晰可见的跳墩孔。 

崖壁上栈道孔清晰可见。 

记者探访米仓道。

挡墙关

关口虽坍塌 仍有人行走

沿韩溪河溯流而上,道路越来越窄,最后湮没在一眼望不到头的箭竹林中。脚下湿滑,要用手分开两旁的竹子才能勉强行走。

途中,我们偶遇一位村民,这位刘姓村民家住桃园景区内的普陀村,他刚从汉中庙坝镇赶集归来。老刘说,普陀村距离庙坝镇10多公里远,当年二南路(陕西南郑县至四川南江县)建成之前,这还是南江到汉中的必经之路。翻过挡墙关,十来分钟就到了庙坝镇,以前走这条路的人很多,近些年道路荒废了,行人也就少了,即便大白天,一个人走还是心头发虚。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胆大的游客结伴穿越箭竹林。

40多分钟的艰难行程后,终于到达挡墙关下。这座始建于元代的关楼,系川陕两省的界址,用石灰、黄泥拌和夯筑而成,长90米,高6米,呈台体状,遗憾的是,关门已经坍塌,中间一个巨大的豁口,行人从此处穿越。由于被四周高大的树木遮挡,已很难看清关楼的全貌,只能攀爬到顶部,看到一部分断面。

重识米仓道

五尺米仓道 既是官道也是商道

关于米仓道的性质与用途?学界有不同的说法。南江县本土专家黄治新认为,米仓古道既是一条官道,也是南北经济往来的重要商道。巴中境内的众多遗迹足可以佐证,比如已经发现的一些古桥、古路,宽度均为1.8米,这是标准的五尺道,也就是官道的标准尺寸。米仓山山高路险,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修建如此宽阔的道路,非官方力量难以建成。

到了唐代,这条道路更是发挥了交通南北的重要作用。一些先进文化,比如被誉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的摩崖石刻借米仓道传播至巴中。今年5月19日,巴中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被授予“中国石刻艺术之乡”,便是凭藉于此。

与此同时,米仓道还是南北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背二哥将火纸、皮货、蓝靛(布匹染料)等背出川,从汉中换回盐巴。从民歌《巴山背二哥》“去背火纸来背盐,婆娘娃儿都靠它”和古诗句“千年茶树留木门,万里茶道绕嘉川”,便可远眺米仓道上商贾云集的盛景。

米仓道路途艰险,上百里路看不到人烟,背二哥们结伴而行,途中靠唱歌消除疲劳。“岩碰岩哦山碰山,爬不完的坡啊上不完的坎。马帮走不完米仓道,背二哥背不直路弯弯。踏溪水跳石蹬,上天梯过云栈,摇晃晃的是二架子,悬吊吊的是心尖尖。难难难,路难行,行路难……”这首在米仓道上传唱了千年的民歌,生动诠释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今日,米仓道上看不到背二哥和马帮的身影,但他们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对于今天的人们是一种启迪,而这也正是《巴山背二哥》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意义所在。

典籍中的米仓道

米仓道始于夏商,贯穿秦巴,系北上中原南下巴蜀的要道。古称大行道,又名巴峪路、大竹路。《春秋·左传哀公七年》、《尚书》、《山海经·海内经》、《资治通鉴》等均有记载。当代《辞源》对米仓道解释为“自陕西南郑经米仓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谢颖摄影报道

原标题:重访米仓道重要遗址 上千年遗留清晰可见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