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业竞进拉练,通过网络直播、VR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
点击
工业数据
来自成都市经信委的数据,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增速较上月提升了0.6个百分点,成都工业增速已连续6个月逐月稳步提升,总体运行稳中向好;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402.8亿元,同比增长35.8%,完成技改投资1281.7亿元,同比增长43.7%;两大投资指标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双双排名第一。
昨日一大早,成都市政府第十会议室已经座无虚席。在这里,第四次工业竞进拉练活动正式启动。不同于往常,这是一场现场“直播”,8个重大项目通过航拍镜头、VR技术等科技手段一一展示。
6个区(市)县,8个在建工业项目和园区,这是成都重大项目快速推进的写照,也是成都工业“一业定乾坤”的一个缩影——竞进拉练不仅是督查相关区(市)县工业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更是给各个区(市)县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新增投资51.6亿
科伦药业温江产业化基地11月开工
“科伦药业计划新增投资51.6亿元建设温江产业化基地。”伴随着项目负责人的解读,科伦药业温江产业化基地项目通过无人机航拍和电视直播一出现在会场,就引起众多赞叹。
这是昨日“受检”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温江区的两个重大项目之一。
科伦药业投资1.3亿元的科伦药业成都药物研究院已经建成;投资4.2亿元的单克隆生物药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与韩国斗山集团合资成立四川科伦斗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期投资6000万元、年产30吨蛋黄卵磷脂的科伦斗山卵磷脂生产基地已经建成,二期投资1.3亿元、约4万平方米的精制大豆油和肠内营养产品生产基地正加紧进行施工前相关准备工作。
在此基础上,科伦药业计划新增投资51.6亿元建设温江产业化基地,项目新增用地200亩,分为中试车间、产业化生产车间和cGMP国际车间三大部分。项目计划2016年11月开工建设,建设周期5年,预计全面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45.76亿元,利税45.69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300余个。
现场8个重点项目中,3个涉及生物医药,除了科伦药业,记者通过直播看到,成都医学城将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着重抓好三医创新中心二期和三期建设,力争2016年内实现开工建设,2017年底形成承载能力;力争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9亿元以上,园区基础设施投入6亿元以上。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已经明确了国际展示中心方案布局及功能需求;剑南大道、深圳路两条主干道景观绿化工程已进场施工,国际展示中心北侧基础砌筑已经完成,产业地块基础砌筑完成30%;还与德国西门子签署协议,就能源管理、节能环保、智慧城市、楼宇科技等领域合作达成共识。
引入VR360°全景直播
成都大数据产业园建成3条骨架道路
“成都大数据产业园成立于2013年12月,位于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双创示范基地菁蓉镇内。”伴随着主持人的解读,成都大数据产业园的360°全景图出现在画面上。这是四川视觉奇迹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VR全景直播技术,“目前,我们搭建的VR交互平台已初具雏形。”该公司总经理曾辽原介绍说。
VR也是成都大数据产业园的重点项目之一,“园区重点引进发展大数据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关联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医疗设备、无人机、VR&AR、影视文化创意等多个新经济领域。”
目前,园区已建成郫温路、文明街、田坝西街等3条骨架道路,水电气等已达到六通水平,形成基本承载能力,已引进华通创志科技园、四川万云汇互联网娱乐云计算产业基地、中国数码港成都大数据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正积极推动国家电磁辐射研究中心及生产基地等项目落地。
阿尔刚雷绝缘连电产业首个成果转化项目——绝缘连电插座项目正是位于成都大数据产业园,其中一期项目投资约5亿元,建成年产2000万套产品的现代化绝缘连电插座生产线,预计项目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8亿元。
“晒一晒”重大项目
倒逼区(市)县引进好项目
在竞进拉练中,就是要“比一比”“赛一赛”,把重大项目拿出来“晒一晒”,倒逼区(市)县引进好的项目。
“高新区无论在产业结构,还是经济总量,都比较靠前。”新都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李云表示,“差距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要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就要千方百计自我提升,比如做好简政放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等。”
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让很多人印象深刻,2016年预计开工10万平方米,园区2号地块A区1、2号楼(定制物业)和A区7号楼(综合实验大楼)已开工建设,预计2017年完工并交付使用。
目前,园区已引进中铁一局、二局、三局、中铁科工、中铁装备等60多家企业,其中已有26家企业入驻。园区依托中铁二院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轨道交通行业前沿技术信息、工程信息,同时实现中铁二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产研院、国家轨道交通创新联盟、中铁高端交通装备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中铁二院综合实验大楼(在建)等平台资源的共享。
园区正在打造具有鲜明轨道交通特色的众创空间——中铁融创汇,预计2018年园区全面建成后,可吸引入驻企业300余家,吸纳高层次人才就业3万余人,实现年产值300亿元,税收4亿元,建成省级现代轨道交通创新中心、国家级轨道交通创新基地。
成都商报记者 叶燕 摄影记者 陶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