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工作需要天车上和地面上密切配合。
在20多米的天车顶端作业。
维护之险
天车上丢掉性命者有
回到现实,“从血盆里抓饭吃”才是辊工工作的真实写照。
10月13日一早,金雁、辊工5人组、4名民工,在自贡盐都植物园山顶的“双成井”集结完毕。早上8点,开过安全会议后,他们便开始活动起来。
一周以前,他们就在对这座20多米的天车进行大修。目前,已经完成了抽换箍丝、加换木楔子、穿剪加固、更换封密丝的步骤,剩下的关键步骤是安装箍头和天辊子。以大修这座“双成井”为例,所需钢绳就有5000多米、10多吨重,木质楔子2000多个。
上下天车是个技术活:在没任何保险措施的情况下,辊工要沿“箍道”先用手抓住钢丝箍预留下的木楔空隙,脚蹬空隙处,像猴子攀爬悬崖般沿着“箍道”才能爬到天车顶部。
现场维修讲述着一项古老的技艺,几乎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影子,全部靠辊工们手工作业。
穿上辊工千层底布鞋,戴上竹篾帽,套上布手套,捆上安全绳,佩上长斧子,52岁的姚少文就和林岗、陈文权慢慢向“天车”高处爬去。
整个上午,这3人都在天车顶端,和地面上的龙树田、曹志光以及民工,依靠多年来的默契,严谨地完成着每一个步骤。几年前,因为患病,曹志光已不能再爬天车了,“地面上的工作也不能马虎,必须和天车上的人密切配合,每一个步骤都性命攸关。”
“年轻时候,自贡最高的天车103米,我们爬起来都游刃有余,七八十米的天车也是数不胜数。”曹志光说,“但现在整个自贡,就他们4个能爬天车了。”
在天车上坚持了近3小时后,3人小心地爬了下来,他们的工作服已被汗水浸透。金雁说,“由于腿部和腰部大量用力,辊工们在天车上持续作业时间不能超过一上午。同时,只有天气连续晴朗才能作业,否则非常危险。”
“过去,在天车上丢掉性命的辊工不是没有。直到现在,但凡遇上我出门维修天车,家里人就担心得很,一直要到这一天进了门他们悬着的心才落下来。”姚少文说。
传承尴尬
无新人加入维护行列
天车的维修是个技术活,离开了辊工,天车保护便无从谈起。
金雁说,从最简单的设备说起,辊工们作业必须穿的布鞋市面上已经再难买到,他曾跑遍自贡,却再也寻不到专门制作辊工布鞋的匠人。龙树田说,“为了爬天车安全,就只有将就前些年的用,还有些是到以前退休的辊工屋头去要来的。”
更让“辊工5人组”忧心的是,眼看着大多数人即将退休,却苦于没有新人加入维护行列,天车维修的手艺无人继承。
5年前,金雁曾组织过一次对外招聘,当时还设置了展览室让大家了解辊工,“哎,危险大加待遇低,竟然没得一个人来报名。”
40多岁的林岗和陈文权是“辊工5人组”里相对年轻的,“趁我们还有好几年才退休,现在还带得动徒弟,只想把手艺传下去,让辊工不至于绝迹,天车也不得自生自灭。”
想到还有2年即将退休,曹志光说:“老龙,说不定等以后我们泡着盖碗茶、抽着叶子烟,在自贡溜达的时候,也许已经看不到天车的影子了。”
一旁的组长龙树田没有接话,蹲着使劲抽完最后一支烟,“走,今天的活路干完。我们明天再来。”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邓丹摄影报道
分享给他们看看
原标题:自贡最后的天车辊工——盐井讨生活 血盆抓饭吃 后继恐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