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购买设备团队作案 文物盗挖倒卖往事还原(2)

2016-10-15 07:40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史建婷

2 购买者

交易时不问文物出处,不问买家身份

盗挖的文物一般很快就会出手,其中,买卖文物不问出处是他们的行规,因此交易时不问对方身份也是默认的约定。

高速路口隐蔽交易 卖完不知对方是谁

52岁的黄鑫曾经卖出过一枚西王赏功币,但是他却不知道卖给了谁。

2013年初,黄鑫接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电话,问他有无西王赏功币。几天后,黄鑫通过朋友找到了一枚疑似铜的西王赏功币,联系上了男子。交易当天,陌生男子给黄鑫打电话,说他在高速路口等候。黄鑫和周珏到了约定地点,一番讨价还价后,双方最终以27万元左右价格成交。交易后,陌生男子让黄鑫把他的手机号码和通讯记录全部删掉后开车迅速离去,整个交易过程仅有10多分钟。至今,黄鑫也不知道那男子怎么有他的电话号码,只知道男子40多岁,说普通话。

成都老板想建钱币博物馆

花2000多万收出水文物

在江口出水文物的贩卖链条中,成都是重要一站,然后流向省外。

2005年开始,成都文物商人张庭得知了“张献忠的沉银”疑似在彭山江口,但他一直对此将信将疑。2012年后,一些岷江江口文物出现在成都的古玩市场,张庭开始相信“张献忠沉银”就在彭山,他逐步接触、收集这些出水文物。不过,张庭只在乎各种钱币的样式。因为多年来,他一直想建一个关于钱币的博物馆。张荣、杨红星是张庭重要的合作伙伴。2013年起,张庭大约花费了2000多万元,从张荣、杨红星等人处购买包括来自岷江的银锭、西王赏功币、散碎银子、金银册、银饼等。对于金银册、西王赏功币等的来历,张庭称,刚开始买的时候不知道哪里来的,2014年后才知道是彭山岷江出水的。

3 倒卖者

成都商报记者对话倒卖者

“发张照片可能赚几万中介费”

39岁的沈天是彭山当地人,从小喜欢收藏的他,因为买卖江口沉银的相关文物,从收藏爱好者成了文物倒卖者。

成都商报记者:你还记得买卖文物的事吗?

沈天:第一次是,2014年下半年的一天,我跟一帮朋友喝茶。其中一位朋友是开古玩铺子的,说他手里有一枚金的西王赏功币,准备出手14万,问有没有人要。我买不起,但我把消息告诉了成都一位老板。这位老板爱不释手,第二天就20万成交。这笔买卖,我从中挣了6万元。

记者:你有没有问过这个东西是哪来的?

沈天:没有。对古玩圈的人来说,买卖时不询问出处,这几乎是行规。

记者:买卖是如何赚取费用的?

沈天:只要他们(盗掘者)想卖(从岷江里面出水的文物),我们(买卖文物者)就不会多问,拍下照片,发给下家等他们报价,如果成交,会视成交价收取数千元至数十万元不等的介绍费。

有些人除了收取介绍费,还会把下家报的价钱给他们(盗掘者)故意报低,不但一分钱不花,还会赚到介绍费之外的一部分差价。有些时候,买卖文物的人发张照片出去,下家如果喜欢的话,赚个几万元都不是问题。

记者: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法吗?

沈天:当时不知道。因为此前在正规的拍卖网站上,我看到过有西王赏功币公开拍卖的,我就认为这是可以正常流通的。

成都商报记者:现在呢?

沈天:现在知道犯法了,我这行为属于倒卖文物。

4 制假者

水泡电烤“做旧”包浆 碎银融化重铸银锭

繁荣的需求,很快衍生出了造假者。今年38岁的杨红星本从事古钱币买卖,涉足彭山岷江出水文物后,看到银锭“非常来钱”,2014年底,杨红星找到朋友王某开始对一些廉价买来的假银锭“做旧”仿冒。杨红星最先将这个假银锭用硫磺水浸泡,然后用电炉烘烤,之后再用微生物水进行长时间浸泡,为的就是让这个银锭更快速上色。

另一些文物商人则将从岷江江口段挖起来的碎银收购集中,再次熔化铸造成银锭,并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其中一人曾花费2万余元收购了一些江口碎银,经过融化铸造成了四个小银锭,做旧后,这四个银锭被冠上“明代银锭”的名称,以10多万元的价格售出。

专家说法>

盗掘分子野蛮操作 会对文物造成伤害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刘志岩)

由于盗掘分子的野蛮操作,无可避免地会对文物本体造成伤害。盗掘分子有一种倾向,盗掘过程中,只会挑选一些他认为经济价值比较高的文物,而对一些他们认为经济价值不高或没有经济价值的文物,他们就会随意丢弃,或者是进行一种蓄意的破坏。盗掘分子把文物带离了其原生的环境,这些文物承载的一些历史信息也随之丢失。说得严重一点,不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文物,就失去了为历史代言的一种资格。以本案为例,我们在江口江底发现的银锭和在某个王府里发现的银锭,历史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能提供给我们的历史信息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成都商报记者对话盗掘者

“知道是犯罪,但不甘心,总想再赌一次”

在犯罪嫌疑人陆续到案后,成都商报记者曾对话盗掘犯罪嫌疑人之一小余,小余的回答也证实了,最让人欲罢不能的就是不甘心的欲望。

成都商报记者:你是做什么职业的?

小余:做货车运输的,家里经营了几台货车,是江口本地人。

记者:你们所称的挖宝是什么意思?

小余:就是到岷江里面挖文物。

记者:为什么要去挖宝?

小余:听说河里有张献忠的财宝,还有人捞到了。就和朋友商量去挖宝,看是不是真的。

记者:做了什么准备?

小余:花了几万块钱,在成都买装备,有氧气瓶、潜水衣、浮力背心、金属探测仪……还买了一条船。

记者:怎么挖宝呢?

小余:一般是一至两人穿潜水衣、携带氧气瓶等工具下水,另一人在船上拉绳子。另外要有一人开船,还要有人在路上巡逻。

记者:在水下是怎么操作?

小余:先用金属探测器探测,遇到(金属探测仪)报警,就说明下面有金属。然后用手刨,或用小铲子铲。

记者:为什么大多选择晚上下水?

小余:白天人太多,被人看见不好的。

记者:挖到什么东西?卖了多少钱?

小余:主要是挖到一些银锭等,卖了一百多万,卖了钱大家就平均分了。

记者:为什么政府在打击,你们还要继续挖?

小余:当时大家都投了钱,还没有收回成本,所以冒险继续挖。

记者:不知道盗挖文物是犯罪行为么?

小余:心里还是知道,我也不断提醒自己,这是最后一次了,但总想再赌一次:万一挖到更好的东西呢?

杨超林 张怀安 记者蒋麟 顾爱刚 罗敏 摄影报道 (文中犯罪嫌疑人均系化名)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