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为何是鲍勃.迪伦?不想拿文学奖的歌手不是好诗人

2016-10-15 08:22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 肖凌霄   责任编辑: 史建婷

中新网10月15日电 1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诺贝尔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人鲍勃•迪伦,消息一出,全球哗然。人们不禁要问,一位75岁的乐坛歌手为何能爆冷摘走文学界的桂冠?

 爆冷获奖:此“诗人”非彼诗人

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开奖前夕,外界都会热议热门获奖人选,除了陪跑多年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美国女作家乔伊斯和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都被认为是摘冠的热门人选。

就在诺贝尔奖官网正式公布前3分钟左右,已然有媒体抢先发出“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获2016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然而,瑞典文学院今年并未选择这位叙利亚诗人,而是把奖项授予了一位“写歌像写诗一样”的歌手。

瑞典文学院把75岁的鲍勃•迪伦比作像荷马一样的“最伟大的在世诗人”,认为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他的歌曲甚至被评委赞美为“献给耳朵的诗篇”。

 诺贝尔文学奖“套路深”?

不过,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花环”从文学界一下抛到乐坛,从专业作家转移到唱作人,跨度之大实在令人意外。

2015年,白俄罗斯女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因独特的新闻写作方式获得诺文奖,或许正反映了诺文奖在做多维度的尝试。今年转向歌曲创作领域,倒也可以看成拓展诺文奖覆盖领域的更大胆的尝试。

实际上,60多年前,瑞典文学院就曾打破了自身不颁给在政府任职人员的不成文规定,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以表彰其历史创作和出色的演讲。

由此可见,艺术是相通的。说话是门艺术,话说好了也能如丘吉尔一般摘下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歌唱也是门艺术,歌写好了像鲍勃•迪伦这样的乐坛传奇人物也能获文学界大奖青睐。难怪有网友调侃,诺贝尔文学奖的“套路”太深。

针砭时弊者:写得一手好歌

如果说,诺贝尔文学奖的网越撒越大,那么跨界的获奖者也要有“金刚钻”,才有机会摘下桂冠。年逾古稀却依然活跃在乐坛的鲍勃•迪伦此次获得诺文奖,有人质疑,但更多的可能是惊讶过后的心悦诚服,认为实至名归。

75岁的鲍勃•迪伦是一位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从1961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响已超过50年。有外媒称,他是音乐传奇、时代符号。对于这个世界而言,他似乎是不可替代的。

鲍勃•迪伦的成名曲是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 in the Wind),很多中国网民可能是听着这首脍炙人口的美国民谣长大的。然而,有人可能不知道这首歌的背景。鲍勃•迪伦在这首歌的歌词中影射暗讽了美国越战,他也因此树立起政治抗议者的形象,被认为是民权运动的代表。

鲍勃•迪伦狂野愤怒而又充满诗意的歌曲,被认为非常适合民权运动。一位研究迪伦的专家评价说,“他用语言表达那些其他人无法表达出来的想法与感情”。

做自己:不断颠覆音乐 颠覆自己

不过,鲍勃•迪伦并不想一直做“美国的鲁迅”,他要做自己。外媒评价称,迪伦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总可以从俗套中脱颖而出,从那些外界附加给他的音乐流派定义中解放自我。他唱的了民谣,玩得动摇滚,但又不想被形式束缚。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曾说,迪伦代表着传统,同时又在过去的54年里,不断地创新。对他来说,似乎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当他被定义为民谣和民权运动的偶像时,他可以带着电吉他和摇滚乐队出场,全然不在意民谣粉丝们的嘘声和抗议。

从上世纪60年代就成名的这位歌坛老将始终让歌迷难以捉摸,很多粉丝都拿他像“谜”一般地敬畏。他因为崇拜威尔斯诗人狄伦而改名鲍勃•迪伦;他的演唱会开场永远只有一句话,“先生们女士们,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艺人:鲍勃•迪伦”。

他至今依然活跃在乐坛,还“跨界”涉足诗歌、绘画、电影、雕塑等领域,更神奇的是,他跨界拿奖拿到手软。迪伦曾获过11次格莱美奖,拿过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还拿过普利策奖和金球奖,获得总统自由勋章,如今又摘下诺贝尔文学奖。

鲍勃•迪伦曾说过,“我活在自己的梦中,我没有真正地活在现实世界中”。可以说,这是一位神奇而又伟大的歌手。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完)

原标题:为何是鲍勃•迪伦?不想拿文学奖的歌手不是好诗人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