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创业大街。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你心动吗?新华社资料图片
嘉宾
马天琛,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成都高新区引进的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入选首批四川省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首家在全国性股票交易市场挂牌上市的校园第一股“成都泰聚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全国全职在校生在校期间创业挂牌上市“第一人”,曾获成都“十大菁蓉创业之星”,第十九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创办企业“泰聚泰”获评“2016年度中国移动互联网最具影响力企业奖”“2016年度中国移动互联网最佳产品奖”。
手记
去年年底,成都一家名为“泰聚泰”的科技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这则消息乍看上去似乎平凡无奇,毕竟在中国资本市场,每天都有不少科技公司或上市,或退市,或倒闭,很难引起太多人关注。但这家公司的创始人马天琛却是一名全职在读博士生,这样一来就创造了历史,成为中国高校在校生创业挂牌上市“第一股”,马天琛也成为双创领域的风云人物。
事实上,2014年国务院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后,国家和地方都针对双创加大了政策扶持,给予创业者资金奖励、无息贷款、免费场所等,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掀起了一场创新创业的浪潮,特别是在高校中。两年过去,很多高校创业者已成为双创浪潮中的弄潮儿,马天琛就是其中之一。
谈起创业经验,马天琛用了三个词来概括:第一个词是思考。你应该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创业,要创什么样的业。为了思考这个答案,马天琛放弃了在英国收入颇丰的职位,在济南搬了一年的箱子。虽然每个月只有三百块钱收入,但这种最基层的劳动让他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忍受孤独寂寞,也学会了尊重每一位辛勤付出的劳动者。
第二个词是准备。创业前必须要做好完善的准备工作,对创业中的各个流程都要做到心里有数。为此,马天琛隐瞒了自己的部分学历,来到了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当实习生。从实习生成长为经理的五年,他熟知了企业的发展规律、市场规则等多方面行业信息。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他今后的创业道路有很大帮助。
第三个词是坚持。创业之路的辛苦难以想象,很多人失败并不是缺乏好的创意,也不是缺乏优秀人才,而是无法坚持,越过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公司草创到上市的1142个日日夜夜,每一天对他和团队来说都是考验。“每个人的创业历程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我的经历也许不可复制,但创业成功却有共通性。思考、准备和坚持绝对是缺一不可的必要条件。”采访最后,马天琛如是说。
对话
高校学生创业的一个经典样本
创业之前,卧薪尝胆
记者(以下简称记):什么时候开始产生创业的想法?
马天琛(以下简称马):我是青岛人,高中时随父母到了成都,在这里读了三年高中。接着又到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本硕连读6年。那几年我经常在外打工,慢慢开始了创业的念头。那时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孤独,每天学校、打工和宿舍三点一线,很难与人进行有效的交流。2005年,通讯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和国内朋友联系只能靠发邮件,非常不方便。当时我就想,能不能做个软件,既能和朋友亲人沟通交流,又能对接国内外各个社团的活动,后来这个想法慢慢变成“面聊”这款产品的雏形。
我们公司今天的商标是我2003年在英国时就设计好的,一直到10年后才注册下来。还没有公司就先设计好商标,这是很多企业都没有的。我赋予了它很多含义,以至于它成了一个精神图腾,不断地鞭策着我前行。
记:之后为什么选择回国发展?
马:2005年的《超级女声》总决赛的时候,何洁演唱了《故乡的云》,给了我极大的心灵震撼,当时就决定回国。很多人不理解,说你研究生毕业了,在英国已找到了工作,收入也还不错,为什么还要回国?我只能说,很多人都不理解在外生活的中国人那种归乡报国的情怀,真的是非常炽烈的。
记:回国后为什么没有立刻创业,而是去搬了一年的“砖”?
马:回国时确实是一腔热血,带着年轻人的冲动。但真正回国后,今后的道路何去何从让我很迷茫。我研究生学的专业是“危机管理”,当时国内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少,即使在北上广找一个月薪数万的工作也不算难。我还可以回老家青岛,父母也希望我到成都工作。摆在眼前的选择实在太多,但什么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不清楚,我需要时间来思考。
之后我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在济南找了一份一个月300块、每天扛大包八个小时的搬运工作。济南的夏天是著名的“火炉”,最开始讲究点还买矿泉水喝,后来钱不够就烧白开水,再后来找个水龙头就开喝,收工时衣服上结了层厚厚的白色盐碱……
这一年的搬运工作让我收获很多,首先知道了自己想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其次也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劳动不分贵贱;第三,在生活的最基层,我发现我们国家蕴藏的巨大活力。
记:之后你还以实习生的身份进了毕马威。
马:济南那边的事结束后我回到了父母这里,很偶然地成了毕马威的“实习生”,工作很简单,多数就是打印文件、买买咖啡之类,也不需要加班,很多人混一段资历就这么过去了。但我认为这是一座巨大的“金矿”。每次打印文件我都会看一遍,也抓住一切机会与主管、上司交流。慢慢地我开始受重视,接触的工作也越来越多。在这里5年,从实习生干到经理,我熟知了企业的发展规律、市场规则等多方面的信息,同时还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同伴。这对我走好创业道路有很大意义,为公司后期运作、挂牌上市给予了很大帮助。我始终认为创业必须务实,无论在济南搬箱子还是在外企当实习生,都是在弥补自己的不足。我建议不妨在创业前也“卧薪尝胆”一番,会让创业中的很多问题解决起来事半功倍。
就业还是创业,不必纠结
记:经历这些后你终于认为创业的时机成熟了。
马:创业时机的成熟我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成都的大环境很好,自古以来成都就是天府之国,现在又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大量的世界500强企业入驻,让这里的商业活力越来越强。对创业者来说,从四川省到成都市再到各个区县,都有很多的扶持政策。
第二是抓住新三板的推广机遇。2012年左右成都举办“新三板”的推介会,我代表毕马威参加。很多人对“新三板”有疑虑,我却感到非常振奋。在海外留学和外企工作时我发现,一个国家蓬勃发展的动力就是创新创业,而创新创业的主力是大量的中小企业。“新三板”的推出,对广大中小型企业来说,不仅是资本市场的机遇,也有来自政策的扶持。我对自己说,这个机遇如果不抓住,我会后悔一辈子。
记:你认为现在是创业的好时期?
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最好的创业时代,特别是对高校生来说,现在创业的门槛和难度比以前降低了太多,在资金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扶持政策,只要你有好的点子和项目就能申请资金,大量免费的场地提供,也给很多创业者提供了便利和实惠。
最最重要的是高校里创业思想的改变。以前在大学里摆个小摊什么的常遭白眼和嘲笑,弄不好还有校纪检队来赶人,现在呢,不仅不会荒废学业,学校还提供办公场地和体验场所,如果足够优秀,还帮你推介。所以,创业早就不是想象中那么遥远了。
记:休学创业和在校创业,你怎么看?
马:对休学创业我不予置评,每个人有不同的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但我认为如果条件允许,更好的是结合自己的学业来创业,一方面不必耽误学业,另一方面也能将创业和学业结合起来,再者,你能找到许多同伴,还有老师可以请教。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记:很多高校生在就业和创业选择上纠结得很。
马:没必要纠结,二者看似对立,实际上殊途同归。就业是为了更好的创业,创业是为了更好的就业,两者互为对方积累经验和资源。具体到某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会有不同的选择,比如有的在校期间已有了好的想法,甚至有了好的项目,那当然可以开始创业了。而有的高校生还很迷茫,不知道方向在哪,擅长做什么,这种情况的话还是先就业比较好,工作一段时间,慢慢地找方向。
跨界与否,无足轻重
记:你学文科出身,却进行着科技类的创业项目,跨界是否有困难?
马:一点也不困难。创业并不是我一个人,我是依靠团队。创业初期,我们就已搭好了公司的框架。战略、战术、管理、财务、技术、销售推广等都有着明确分工。我们创业初期,管理层来自原毕马威和IBM的同事,主要负责战略制定和财务工作,团队70%是来自成都各大高校的学生,主要处理技术类的相关工作,10%来自社会上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主要负责销售和推广。
没有人能够以一己之力完成整个创业,没有一个人会永远不犯错。大家各司其职,集思广益,那我本人是什么专业,是否跨界,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记:你努力在创业中保持着感恩心。
马:我们公司从创立到挂牌上市,共走过1142天,我们有知识产权的项目就有140多项。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最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心怀感恩。
首先要感恩国家、感恩时代、感恩机遇。如果没有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和机遇,就没有我们的快速发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公司的资金,我们到今天都没拿过一分钱的融资。公司注册资金的100万元,大部分是自筹,但政府还给差不多50万元的扶持资金,以及200平方米的免费办公场地。我可以很肯定地说,没有政府的扶持资金,我们公司一定会“死”。
其次感恩我的母校电子科技大学,感恩高校的体制改革。学校虽然没有直接给我们现金帮助,却给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包括试验我们的产品并提供反馈,帮助产品推广,提供办公场地等。
第三感恩我的团队。一个成功的创业企业,离不开一个有凝聚力、有奋斗精神的团队。公司创立开始,我们基本就是“996”工作制,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周六加班。即便如此,没有人有怨言,没有人开小差,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