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成都经济迅猛发展,消费结构同步升级,市民对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最新数据显示,成都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近20万户。从农田到餐桌,每个环节分散着海量数据,但碎片化表现严重。与之相对应,庞杂的监管任务与有限的监管资源矛盾突出,难以主动发现潜在风险。
成都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两个创建”)以来,在全国率先全面打通全市食品安全数据,初步实现食品安全智慧治理。
成都开展“两个创建”试点工作以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最严”和省委“守住三条底线”总体要求,针对“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大消费”的市情,根据“机器换人、机器助人”的总体思路,依托“互联网+”理念和技术,建立成都市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数据中心,探索了一条成都特色的“智慧食安”创建之路。
数据共享
打通食品安全信息孤岛 全国率先
20日,据成都市食药监局消息,2015年9月,“两个创建”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依托成都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在该院原有检验检测数据基础上,整合全球统一标识系统(GS1)、企业信用、检验检测、网络舆情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数据,打通食药、卫计、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信息孤岛”,成立成都市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数据中心,在全国率先全面打通全市食品安全数据。
目前,数据中心已经整合了来自标准化研究院7000多万条商品信息数据;来自农委、卫计委、工商局和质检局9.6万条政务数据;含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与快检在内的912万条检验数据;以及年均6.8亿条舆情数据。
通过监测舆情信息,数据中心已主动破解螃蟹注水增重等食品安全谣言,避免引起市民恐慌。
成效显著
监管效率极大提高 主动发现标准缺陷
成都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院长万渝平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据中心深入探索机器换人、机器助人智能监管模式,监管效率极大提高,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的感知、筛查、分级、预警和防控能力。同时,可以主动发现现行标准的缺陷,定量标识企业信用水平,倒逼企业诚信守法。
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成都监督性抽检问题发现率从2.36%提升到10.71%。哪家食品企业屡次违规,哪个片区问题重重,一目了然。市民可以通过网站、APP等途径查阅问题餐馆或食品。
“在依据国家标准进行检验检测以外,数据分析还有望主动发现标准中存在的缺陷。”数据中心首席专家、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说,“以注水肉为例。不注水的猪牛肉水分含量在64%~71%,而国家标准是77%。我们发现大量数据点集中在73%~77%之间。实际上,水分含量76%的猪牛肉已经注水较严重。这表明猪牛肉注水行为比较精准。基于此,我们在行业会议上提出要修改畜肉水分限量标准,并且最近得到反馈主管部门已经在讨论这个标准的修改意见。”
记者 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