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共建成标准化种植业基地152个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
按照中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成都市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唯一整体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农业、食药监、财政、质监、公安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成都市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实施方案》等文件,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资金从2012年的2400万元提高到7375万元,大力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加快建设“智慧监管”。目前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群众满意度达87.8%,较创建前提高了12.8个百分点。
生产有标准
标准化基地面积占总耕地60%以上
绿色生产技术规程、主要蔬菜质量安全标准……走进新津大地农耕技术专业合作社,各种质量标准、技术规程挂了满满一墙。旁边的会议室里,农技专家正在对社员们进行生产技术培训。“我们制定了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环节全程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成员必须严格按照协会印发的种植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管理,并建立完整真实的田间生产记录档案。”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只有按标准生产,质量安全才可控制、有保障。”
新津大地农耕技术专业合作社只是我市强化农业标准制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缩影。结合优势特色产业,我市制定了“技术路线图”,围绕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全面收集整理国家、行业和地方农业标准,制(修)订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174项,并在三年内累计安排财政资金30多亿元推动标准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初步构建了适应成都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体系。
与此同时,我市推进产品质量认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全市“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占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的比重从创建前的51%提高到了75%;累计培育创建农产品品牌450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7个、四川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239个。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坚持以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按照“统筹规划、集中发展、连片提升”的思路,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全市共建成标准化种植业基地152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场231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
产品可溯源
940个村级检测监管溯源点覆盖到村
在邛崃市羊安镇农产品监管服务站,大屏幕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平台的实时数据不停滚动,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在地图上随便点开一个乡镇,选择一个村,当地的产业情况、监管员、协管员信息以及辖区内所有的实时检测数据立即显示得清清楚楚。进入农产品安全溯源平台,任何一家规模经营企业的生产记录档案都能在这里查询,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监管与追溯。
这就是我市大力建设的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监管和溯源检测体系。据悉,以村(涉农社区)为基础网格,全市共划分监管网格16个、乡镇属地网格277个、村级基础网格3361个,落实市县乡三级监管员829名、村级协管员3153名,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同时,在投资完善市和区(市)县检测监管机构的基础上,市和区(市)县两级财政共安排资金6亿多元,统筹规划建成了146个标准化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和940个村级检测监管溯源点,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已覆盖蔬菜、水果、食用菌、肉类、茶叶、生鲜牛乳、禽蛋、水产等八大类主要农产品。创建三年来,全市每年例行监测样本数从1200个提高到了2600个,快速检测抽样从39413批次提高到了151880批次,定量检测样本从1805个提高到了6567个。
不仅如此,我市还大力推广智慧管理系统,建成了集产地环境管理、投入品使用、产品检验检测与产地证明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通过采用二维码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各环节数据实时采集、有效联结、在线查询,确保了农产品从田间生产到进入市场的全程可追溯。建立“网格化监管、屠宰场实时监管、无害化处理监控、动物标识物联网和猪肉产品质量追溯”为一体的“成都智慧动监”,在生猪产业上率先实现了生产数据与监管平台实时对接、视频监控、智慧管理。
加强源头治理
100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生态本底
金秋时节,蒲江县白云乡一块柑橘园已是果实累累。果树下土壤松软湿润,不时可见蚯蚓钻进钻出,“我们已经连续三年进行土壤改良了,有机质含量每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今年又是丰收年!”果农王朝福憧憬地说。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是本底。近年来,我市大力提升耕地质量,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土壤改良项目,打牢农产品质量安全根基。在建成429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未来三年,成都市还将采取政府融资方式,再投资57.9亿元实施100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行动,力争使全市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70%。
与此同时,我市还严格农资源头管控,健全农资配送网络体系,严格实施农资生产经营单位产品进销台账制、质量保证承诺制和责任事故追溯制,实行购进备案、专柜经营、销售台账、实名购买、公开承诺“五项制度”,开展农资放心店星级评定,严防假劣农资流入使用环节。全市建成农资放心店1672个、庄稼医院525个,实现了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服务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深入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大力推广畜—沼—菜(果)、稻田养鱼等种养循环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土壤培肥“双赢”,促进农业绿色转型。本报记者 陈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