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1200公里街巷
未来5年开建
40余个大型市政项目
除了轨道交通,成都正在进行小街区的提升,以此提高城市的品质,打通城市的“毛细血管”。
目前,成都正在实施小街区街巷加密成网行动。按照“统一规划、分区实施,市级统筹、区为主体,系统推进、综合整治、成片提升”的原则,全面推进小街区规制,畅通城市微循环,提升城市品质。一是按照小街区规制实施约1200公里街巷路网,出台鼓励政策,鼓励国有单位非公共或半公共通道开放为市政通道、按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约600公里街巷、在地块出让的规划条件中明确增加约240公里市政街巷通道;2016年启动相关前期工作和示范片区建设。
2017年至2019年,每年实施约400公里街巷道路建设,至2020年末全面完成,中心城区路网密度提高到10.0公里/平方公里。此外,还将在中心城区按小街区规制划定100个街区,按照“小街区规制”理念,以精品街区和示范片区为引导,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行街区规制综合提升,从而推动旧城的有机更新。
2016年出台“小街区规制”的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并启动6个示范区建设,2017年至2019年每年实施约18个街区,3年内完成60个、约40平方公里街区的综合整治。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街区规制综合整治分步推进实施。
值得关注的是,在推进小街区提升的同时,成都还注重城市会客厅的打造,重点建设一批国际化、现代化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城市级大型公共配套设施项目,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综合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2016年,启动实施城市音乐厅、成都中心(市体育中心改造)等20余个项目。2017年,启动实施成都奥体中心、成都音乐主题公园等10余个项目。2018年,启动实施中国西部国际会议中心、成都图书馆新馆等10余个项目。按照“三年全面建成”的安排,2019年全面建成“成都中心”。
启动宜居水岸工程
明年新增1.1万个公共停车位
除了钢筋水泥,城市还需用绿色来点缀。在生态建设方面,成都将加快建设环城生态区,推进“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工程。今年年底前启动西郊河综合改造、府河沿线综合整治工程等市区级示范项目,在第一阶段要达到中心城区河岸通的要求。
2017年,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宜居水岸工程建设,使宜居水岸项目初见成效。2018年—2019年7月,全面建成中心城区水网体系。完成中心城区6条主河道、76条支流沟渠的水网体系建设,优化“两江抱城”的水网格局,实现“水岸三通”。打通中心城区内所有断头河道;通过拆除现状河道周边的障碍物等,使道路畅通;通过增加景观绿带等方式,确保景观廊道与生态通道畅通。
实现“500米见绿”的目标。到2020年,中心城区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园绿地约15平方米/人。二三圈层持续抓好川西林盘保护利用,2016-2020年,每年实施50个川西林盘保护利用工程。
在公建配套方面,至2020年,计划实施公共配套设施2000余个,规划完成率达80%以上,全面建成中心城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2016年,建设实施各类公共配套设施250余个;2017年,计划启动实施各类公共配套设施500个;2018年,计划启动实施各类公共配套设施600个;2019年,计划启动实施各类公共配套设施500个;2020年,计划启动实施各类公共配套设施200个。
同步实施城市停车设施项目。2016年,建设实施公共停车泊位0.9万个,配建停车泊位8万个;2017年,启动实施公共停车泊位1.1万个,配建停车泊位8万个,总投资约109亿元;2018年,启动实施公共停车场泊位1.2万个,配建停车泊位7万个;2019-2020年,启动实施公共停车泊位2.5万个,配建停车泊位13万个。
相关新闻
推进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升级
3年后中心城区建成“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成都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未来5年,成都的城市风貌会出现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了解到,未来,成都将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升级完善,实施各类各级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构建“市、区、街、社”多层次、全覆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承载力。加快建成一批城市级、大区级的大型文体公共设施项目。
目前,成都已启动实施公共配套设施“三年攻坚”行动,推进各类居住区、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社区综合体、中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公交场站等群众关注度较高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公共配套设施供给数量和质量,力争到2019年,中心城区新增各类公共配套设施1000余个,规划完成率达70%以上,需求满足率达95%以上。基本建成中心城区“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
原标题:成都全面推进城建攻坚,未来5年开建40余个市政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