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性提醒、约谈乃至轻处分应该是纪委工作的大头,目的就是为了治病救人,防止党员干部滑得更远。这也是成都市一直秉持的理念。今年1至9月,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开展谈话函询或要求在民主生活会上作说明2577人次,给予党纪轻处分或组织处理1378人,分别占“四种形态”的59.05%、31.58%。
压实责任,形成合力
9月7日,市纪委召开新任职市管领导干部集体廉政谈话会,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王川红对91名新任职市管领导干部进行廉政谈话,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提醒党委(党组)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实践“四种形态”的责任,尤其要落实第一种形态,“要敢于担当,明晰责任,不可抓大放小、重惩轻教,要抓早抓小,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
在市委、市纪委的不断宣传强调下,全市各级逐渐达成共识:早发现、早提醒、早教育、早纠正,紧盯党员干部认为的“小毛病”、小问题开展监督执纪。
及时谈话,红脸出汗成为常态
抓早抓小的前提是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今年7月初,都江堰市纪委接到群众举报,反映该市崇义镇工商所原所长赵勇存在吃拿卡要、收受贿赂的问题。市纪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实地走访。在掌握相关情况后,市纪委决定给赵勇提个醒,由第一纪检监察室主任陈昊对其函询谈话。
这样的谈话已成为常态。成都市进一步创新监督执纪方式,灵活运用问题线索五类处置方式,加大谈话函询力度,谈话函询比例大幅增加。今年1至9月,全市谈话函询1673件,同比上升785%。市纪委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问题线索谈话函询工作的实施意见》,对谈话函询适用范围及条件、开展方式及程序等进行了明确。
动辄则咎,避免小错积成大过
严管是最真诚的爱护,动辄则咎是最有效的挽救。
“招呼打在前面,党内监督体现在平时,从小处抓起、从日常抓起,使每名党员、每个党组织都在纪律的约束中,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成都市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一些看似不严重的小问题,实则存在大隐患。
惩处不是最终目的。对受处分的党员干部,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回访教育,帮助他们卸下思想包袱,重拾干事创业的热情。
“工作了这么多年,没想到收到的第一个关于自己的文件竟然是处分决定。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守好底线。”通过纪委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回访,帮助受处分人员打开了心扉,重振信心。
(原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年10月25日03版,有删节)
原标题:成都:招呼打在前 监督在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