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伦专注“玩”考古已有14年。
人物名片
高大伦,男,汉族,195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四川高县人,硕士,研究馆员,现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85年7月-1998年1月,四川大学历史系任职,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8年1月-2001年3月,在四川省博物馆历任副馆长、代馆长。2001年3月-2002年8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局任副局长。2002年8月至今,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党总支书记,《四川文物》主编。
我们要闯出一条新路!”10年前,四川甘孜州石渠县,4000米海拔的横断山上,高大伦扔掉手中探路的竹竿,振臂高呼。
经历了一场跋山涉水、历经艰险的考古后,一个新奇的名词在高大伦脑中浮现并最终转化成现实——“西部探险考古中心”。该中心为全国首家,高大伦要的是“比一般的考古多一份惊险刺激、比一般的探险多一份严肃和厚重”。走进俄亚,踏访米仓道……深山里,他曾被野狗咬伤,两山间,他坐在竹筐里从钢索上滑过。中心成立后,高大伦推动了13次考古探险,践行着创意初衷。
就在建立探险中心的2006年,高大伦带领团队前往越南考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为全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独立进行考古发掘的单位。3年前,高大伦再开“脑洞”,牵头建起全国首家虚拟考古体验馆,推出全国第一部少儿考古卡通读物。今年,体验馆再度升级。一面探古寻幽,一面推陈出新,低头看古迹沧桑,抬头望数码动漫,高大伦认为,守住传统考古犹如做好加减乘除。在这个基础上,得来点“方程式”,才能让考古在趣味中生出深度和温度。
“创新,必须持之以恒。”高大伦专注“玩”考古已有14年。10月8日,省人才工作会议上,18人获得首届“四川杰出人才奖”表彰,高大伦便是其中之一。
奇
脑洞大开没套路
建起首家虚拟考古体验馆
10月24日下午4点,身穿格子衬衣、脚踩运动鞋的高大伦,步履轻快地推开办公室的门。一排书柜映入眼帘,书架上,密密麻麻地堆满几百本书,除了考古书籍,还有几本时装杂志。
在许多人眼里,今年58岁的高大伦是年轻态的。欣赏时装表演,观看前沿电影,翻翻动漫杂志,虽然不抽烟不喝酒,但他的娱乐选择依然丰富。“正是涉猎广泛,让我获得了人才奖。”高大伦认为,自己之所以能获奖,胜在创新。
“谁也不知道,高院长下一出又要来个什么新花样。”在省考古研究院人力资源负责人刘主任的眼里,高大伦的“脑洞”没有套路。当严谨古老的考古学和他的“奇思异想”相碰撞,多个“首家”应运而生,其中之一,便是普惠市民的虚拟考古体验馆。
不摆一件文物,在这个全数字化的体验馆里,开馆3年来,6万余名市民到此免费体验“穿越”的感觉,或者走进三维动画,窥探古墓丽影,或者“客串”原始人,钻木取火。
全国首家,让该体验馆贴上了“洋盘”的标签。新奇的事物还曾引来误会。为让市民近距离了解文物修复程序,体验馆在一角设置了“文物医院”。开馆后,曾有市民慕名而来,张口便问:“听说,这里可以看病?”
在公共考古领域,虚拟考古体验馆立下标杆。高大伦认为,普及考古,就该由行业人来完成。
三年前的秋天,他望着省考古研究院前200平方米的空房,抠起了脑门。
“要守住本行!”最终,他毅然否决了出租房屋赚钱的提议,扶了扶眼镜说,“不如建个考古博物馆。”
这个想法并非心血来潮,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高大伦走进奈良的橿原考古博物馆,“为之一惊”,因为它不仅展出出土文物,还融入了考古教育。反观国内,一些大型博物馆的角度不在考古,多在观赏;而风靡一时的《盗墓笔记》等涉及考古的文学、影视作品,多带有演绎成分。真实的考古究竟是怎样的?他曾试过带领市民到发掘现场观看,但这样的“现场教学”毕竟效果有限。高大伦认为,要揭开考古的“神秘面纱”,就应当有属于自己的博物馆。
“展出实物肯定行不通,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负责安全的人提出异议,高大伦再度任大脑“天马行空”起来,爱看电影的他,想起了科幻片中展望星球的画面,来了主意,“不能用实物,可以尝试虚拟的。”三个月后,雪白的墙壁上贴满了动漫壁画,古墓、摩崖石刻等古迹“装”进了三维空间的影像里,虚拟考古体验馆正式落成。
闯入数字信息领域的高大伦知道,数字化世界只有变量,没有常量。于是,他成为体验馆的常客,钻入营造的虚拟空间里,抚“石”弄“火”,琢磨新点子。今年5月,体验馆从1.0版升级为2.0版,引进VR眼镜,在投影下的立体空间里,市民只要点击“传送门”,被选中的画面就会放大,恰如置身其中。
“还会有3.0版,甚至4.0版。”高大伦说,自己有一个停不下的疯狂大脑。
原标题:“挖坑专业户”高大伦率队到越南考古 让考古发掘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