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快迈进
神龙汽车生产车间
成都博物馆前,参观的队伍排成长龙
轨道交通产业蒸蒸日上
——解读唐良智同志在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闭幕大会上的讲话
建城史超过2300年的成都,曾有“扬一益二”的历史地位,更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往事越千年,成都又一次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去年4月,中央实施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为此,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并对此作出了系列部署。肩负国家使命,成都勇于担当。
昨日下午,市委书记唐良智同志在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闭幕大会上发表讲话,向全体政协委员介绍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考量和谋划部署,描绘了成都今后一个时期,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美好蓝图。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7年1月,成都市两会又对此进行了谋划与部署。新的开局、新的征程,全市上下正按照市委确定的“157”总体思路,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强化“五维支撑”,集中力量推进“七大任务”,朝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快迈进。
关键词
机遇和挑战
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占据发展的战略主动
观大势、谋大事。环顾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城市作为资源集聚、创新创造、经济增长的载体,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正加快形成一个网络状、层级化的世界城市体系。国内外城市发展实践表明,在世界城市体系中,谁占据的层级越高,谁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就越强,占有的全球市场就越大,谁就越能抢占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赢得竞争优势和发展主动权……为占据发展的战略主动,成都正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启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以全省首位城市的责任担当,阔步迈向世界城市体系的“塔尖”。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是成都必须肩负的国家使命,也是成都面向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进一步突破“西部宿命”和“盆地桎梏”,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资源整合和竞争?如何争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大政策资源,进一步增强成都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如纲举目张,引领成都发展全局。
2016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万亿元,占全国的1.6%、西部的8%左右。产业实力在西部优势突出,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成都已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现实基础。综合实力、人均水平、研发能力、开放水平等方面与东部发达城市还有不小差距,同时,同一方阵的武汉、杭州等城市发展势头迅猛……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成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同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天府国际机场的建设和代管简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级天府新区建设、内陆自贸区建设……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的叠加惠及成都,国内少有。顺应大势,正当其时。
关键词
“157”总体思路
绘就国家中心城市蓝图
确立“157”总体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都的奋斗目标就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达、经济繁荣的实力成都,科技领先、创新活跃的活力成都,融入全球、开放包容的国际成都,生态优美、绿色发展的美丽成都,大气秀丽、蜀风雅韵的魅力成都,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的幸福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蓝图已经绘就。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157”总体思路:成都将构建“五维支撑”的功能体系,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五维支撑”犹如五根立柱,共同支撑起国家中心城市这座摩天大厦。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已经画好“施工图”——七大任务已下达,从城市空间、城市动力、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城市民生、城市治理七个方面发力,共同构成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任务体系。“七大任务”不是简单并列,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空间、生态决定城市发展可持续性,经济、动力决定城市竞争力,文化、民生、治理决定城市品质。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干五年、看十年、谋划三十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路线图”已经绘制,一套近、中、远相结合的行动纲领已经形成。
从空间上谋划布局,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目前,该规划已通过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正抓紧修改完善,力争尽快上报国务院批准。系统编制2025战略规划,对接国家2025规划,已编制完成7个2025规划及旅游业、水生态等专项规划,对中期发展进行谋划安排。加快推进2049远景战略研究。对标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时间节点,谋划更长远的发展蓝图,引领近期和中期发展。在这份近、中、远规划的基础上,国家中心城市的《行动纲领》也在抓紧编制,系列工作抓手和年度实施计划也将进一步明确。
关键词
城市空间
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建设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
城市空间,是城市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打破“摊大饼式”“走廊式”发展模式,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已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必然路径。成都将提升城市工作的全局性,推动城市空间形态从单中心向双中心、从圈层状向网络化战略转型,推动空间结构与城市规模、产业发展和生态容量相适应,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发展格局。
在区域层面,重点是要推动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联动发展、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成都平原城市群同城化发展水平,形成大都市区格局。市政协委员袁昕对成都推进“成渝西昆贵”区域经济合作表示认同,“形成‘成渝西昆贵’的区域合作共识,时机日趋成熟。”以汽车、金融行业为例,他进一步说道:“‘成渝西昆贵’区域正与东盟、南亚诸国在贸易、旅游、投资等方面形成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成都可以在其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而在市域层面,重点是要推动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双核共兴”、都市组团和卫星城“独立成市”,构筑“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构建网络城市群,按照‘双核共兴、一城多市’拉开城市发展架构,建成一批产城融合、功能完整、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相对独立的卫星城。”在市政协委员熊横眉看来,构建内外通畅的综合交通体系,将有助于网络城市群的构建。
为实现这些目标,成都将从哪些方面着手发力呢?具体来看,成都将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构建大通路格局,借助交通网络扩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建设更多出川高铁通道,提升成都国际铁路港功能,构建连通欧洲、泛亚的物流铁路网和连通沿边口岸的公路网,打造以“两港三网”为支撑、“空、铁、公、水”四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二是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强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加快实现地铁“650+”目标(运营500公里,在建150公里以上),构建连通周边地区的轨道交通干线网络,推动地铁、市域大铁、有轨电车等多网多制式融合,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三是推行小街区规制。控制街道宽度、路网密度、用地尺度,畅通城市微循环,建设有机街区,形成以人为本的路网体系。重点是实施中心城区“3900+”路网体系规划。
原标题:肩负国家使命 成都勇于担当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现新开局迈上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