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连续12年在武侯祠博物馆举办的成都大庙会,是成都人最喜爱的春节民俗活动之一。昨日,在成都大庙会现场,扎灯30年的自贡师傅范俊,正带领80多位成都、自贡两地的师傅,冒着寒风加班加点赶制节日灯组。
一丝不苟
喷绘“青砖屋檐”不够真实
师傅要求换成“瓦”
2017武侯祠成都大庙会将于1月23日举行,灯组制作工期还剩最后两天。
在武侯祠西区的甬道上,最后一组大型灯组“汉服霓裳”的钢架已经全部搭好,只剩下最后两道工序:裱糊和安装。为了赶工期,钳工师傅临时上阵充当装裱工人,昨天早上成都下了一点雨,用于裱糊的八美缎全被淋湿,工人们急急买来电吹风将布吹干,赶快糊到架子上。
范俊师傅是自贡市自流井区人,虽说已有60岁,但还一头黑发。他身穿蓝色工装,满脸笑容,步履轻快。他对灯组美术效果的要求十分严格,哪怕灯组基架,他也要求工人们裱糊好以后,还要在接缝处镶上一道金边,“这样不仅美观,也更牢实。”
作为背景的“青砖屋檐”是喷绘的,范俊师傅要求换掉,“按照我们自贡的做法,屋檐必须用铁丝拗造型,一层一层地把‘瓦’贴上去。”范俊师傅特别在意这一项“分色裱糊”技法,这是他的独创。多年前,在自贡灯会上,他主导的大型主灯“水漫金山”就因为将古建筑屋檐的一匹匹瓦片细致地拗出来,一炮打响。现在,自贡师傅们普遍采用这种技法做灯,并且添加了更多新变化。
难点颇多
有些地面不能打螺丝钉
有时移动灯组不能碰松柏
今年,成都市民有机会欣赏到这一地道的“自贡风”。例如武侯祠西区湖面上的一组赤壁之战“借东风”灯组,每一朵浪花都以由浅及深的好几种颜色裱糊,“这种方法,费工费料,每一种颜色贴好后,要把多余的布料剪掉,再贴下一种颜色。”
这些全手工制作的灯组,近看有些毛糙,但总体来看细腻而精致。“赤壁之战”战船上的将士们身披铠甲,威风凛凛,都是师傅们用一小绺一小绺金色、银色、紫色、黑色、红色等颜色的八美缎小心翼翼粘接起来的。据介绍,一名与真人1∶1身高的“战将”,其身板需要一位有十年以上制灯经验的钳工用铁丝拗三天,再由一名有五六年制灯经验的裱糊工糊上一两天才能完成。
在名胜古迹武侯祠,安装灯组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湖泊下面是地下停车场,不能打桩,数十吨重的灯组架只能漂浮在500个空桶上;甬道地面不能打螺丝钉,为防止灯组基座垮塌,只得用一条长长的钢梁串联固定起来;最让范俊师傅惊心动魄的是,移动灯组时,千万不能碰撞到甬道两侧的松柏,每株都价值昂贵。
据介绍,为了让大家过一个快乐的春节,80多位工人奋战近40天:每天早上6点开工,一直干到晚上10点,并且都在工地上吃住,节假日不休。但是,也别以为扎灯师傅只需年前操劳,由于自贡灯会享誉世界,他们几乎一年四季都在各国奔忙。范俊师傅已经把中国传统的赏灯之乐带到美国、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
○幕后揭秘
9米高“诸葛亮”由躺变站 全凭师傅感觉和经验
上个世纪80年代,自贡灯会开始复苏。范俊师傅当时在一家国营毛巾床单厂担任美术设计,单位不景气,他辞职去了一家小彩灯厂。范师傅擅长绘画,但是就算是设计一个普通灯笼,要把平面的画稿变为立体的灯笼颇为不易,有的技艺精湛的老画工放大样时甚至会急得流汗。范师傅说,幸好他转行时年轻,从头学起,他看钳工师傅拗铁丝,看装裱工师傅粘衣摆,一边看一边请教,终于领悟了如何“放大样”。
范师傅带成都晚报记者去看了他为9米高的“诸葛亮”放的大样。那是在地上徒手画的一根根线条,画好后,钳工就比着这些线条的粗细和形状拗铁丝,再把一根根铁丝焊接成立体的巨人“诸葛亮”。3名钳工忙活了一周制作这座放在21米高台上的“诸葛亮”,难度最大的是,制作时“诸葛亮”是躺着的,他站起来会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全凭制灯师傅的感觉和经验。
范俊师傅认为最能代表他的水平的,是今年大庙会“龙凤呈祥”灯组中的那只“凤”,以及锦里池塘中的一条“锦鲤”。这两组灯,是他采用自贡近年来最流行的“浮雕分色裱糊”技法打造而成的。凤凰身上的羽毛、锦鲤身上的鱼鳞,一片一片,全是立体的,栩栩如生。衬托凤凰的祥云也是立体的,连底座上的花纹也是立体的。每一朵祥云,一位钳工要拗一天。更为细腻的是,每一片锦鲤的鱼鳞上,还有一小块“银光”,使得这条跳跃的锦鲤显得活力十足。
“明年又会变新花样,年年重样儿,观众就会烦。” 范俊师傅给他的彩灯拍下照片,保存在手机里,他指着“龙凤呈祥”的浮雕花纹说,“我做一个标杆放在这里,让以后来给大庙会做灯的师傅知道,灯组就得这样做。”
成都晚报记者 汪兰 摄影报道
原标题:铁丝拗出屋檐 层层贴上“瓦” 精心编织四五天 完成一名“战将” 彩灯师傅加班加点为大庙会奋战